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

王亦平  
【摘要】: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V5.2),使用1°×1°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ADAS三维同化系统对雷达回波、红外云图进行了同化,然后进行了48小时数值模拟,并设计了四个敏感性试验。通过对几种不稳定、CVV、水平垂直环流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关系的诊断分析,揭示了本次台风外围异常暴雨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1)对流云团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30日01~12时、30日13~23时、31日00~06时。四条对流带在响水交汇,一是高空槽前的对流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二是沿西南低空急流方向的西南.东北对流带;三是响水偏南方向生成的对流带;四是响水东南方向沿海地区生成向西北移动的对流带。 (2)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还是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对应中高层必须有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响水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从台风左前方向响水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是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 (3)深湿对流系统的高层西(北)侧为负MPV_2柱,东(南)侧为正MPV_2柱。深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总是伴随强的惯性稳定柱,且惯性不稳定与惯性稳定相间分布。深湿对流系统西(南)侧为负CVV柱,而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单体起激发作用。 (4)四个敏感性试验分别揭示了潜热加热、台风、高空槽、副高使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扩大,并使对流不稳定的高度升高,加强了台风向暴雨中心输送的高能舌,向暴雨中心输送更多的不稳定能量;增加大气中高层斜压性,使对称不稳定加大;加强低层辐合和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并增强对流单体上升运动;增加水平θ_e梯度和风垂直切变,产生深的负CVV柱。 (5)潜热加热能够引起热成风调整,并驱动中尺度环流,产生中尺度辐合线和β中尺度涡旋。台风、高空槽、副高等天气系统对中尺度辐合线和β中尺度涡旋的激发也有显著的影响,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加强的作用;促使暴雨中心附近垂直方向顺切变环流的生成,补充对流单体加强和发展所需的干冷气流,增强高低空急流及非地转性,使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从而加大风垂直切变,增加高层惯性不稳定,加大低层惯性稳定,导致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均加强,并产生正涡度柱,形成散度与涡度相互耦合的动力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新强;加强暴雨洪水预报 保护人民生产安全[J];气象;1986年01期
2 江吉喜,陈美珍,方宗义;气象卫星资料在长江上游地区强暴雨3—5天预报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3 官元红,周伟灿,张兴强;一次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罗 毅;长江流域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苏州观测点简讯[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王位泰;李照荣;徐启运;张天锋;薛景轩;姜惠峰;黄斌;;一次低涡强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6 刘健;张文建;朱元竞;董超华;赵柏林;;中尺度强暴雨云团云特征的多种卫星资料综合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7 曹晓岗,王田民,尹洁,戴熙敏;江西区域强暴雨的诊断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2期
8 顾清源;潘建华;陈朝平;;T_(213)数值预报产品在强暴雨预报系统中的应用[J];四川气象;2005年04期
9 肖红;;南充西山风景区休闲广场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10 王丽荣,连志鸾;石家庄市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4年02期
11 刘瑞文,曹晓岗,张延亭;基于强暴雨预报知识的机器学习尝试[J];气象;1989年11期
12 曹晓岗,王田民,尹洁,戴熙敏;江西区域强暴雨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J];气象;1996年04期
13 魏凤英,朱福康,谢宇;在“98.7”武汉强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波动的作用及其相干性[J];高原气象;2005年01期
14 李云川,张杏敏,周须文;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的结构特征[J];气象;1999年07期
15 楼丽银,黄克慧,张意权;秋季台风外围强降水的分析和预报[J];浙江气象;2000年03期
16 秦剑,刘瑜;“低纬高原”上南北低涡结合的强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1989年03期
17 陈秀凤,王秀文;局部强暴雨频繁——1988年汛期暴雨分析[J];气象;1989年08期
18 陆鸿宾,魏桂玲;初秋台风外围和高压影响下的太湖气象状况[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4期
19 王翠花;翟保平;包云轩;;“海棠”台风气流场对褐飞虱北迁路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20 叶子祥;谷风鸣;;台风外围大暴雨及其初始形势场特征[J];浙江气象;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慕建利;李泽椿;谌芸;;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系统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2 王丽荣;连志鸾;;石家庄市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侯雪梅;;粤西初夏一次强暴雨天气分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陈菊英;冷春香;程华琼;;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对阻高和副高逐日变化的响应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健;;卫星资料在强暴雨云团云顶微物理特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赵玉春;王仁乔;;一次引发山洪暴雨的中尺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7 何伟芬;郭媚媚;唐洁;周静;何华庆;;台风派比安外围龙卷天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彩玲;杨宇声;郑启康;张小霞;;一次台风暴雨中的龙卷风天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农孟松;;高低空急流对广西强降雨作用的初步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崔宜少;李建华;潘凤妮;;7月17日-20日山东半岛大暴雨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亦平;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旭林;一次江淮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数值试验及机制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高山;基于基数据风场信息的气象预报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3 高辉;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碧利斯”(0604)耦合的暴雨增幅诊断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巨跃先 杨雁斌 通讯员 黎德华 覃彬 王琛 叶桂成;宁强白河多乡镇遭遇强暴雨袭击[N];陕西日报;2009年
2 马永斌 王小健 记者 吴丽霞;强暴雨袭击宜川[N];延安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何东;上海川沙支行:强暴雨后火速抢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
4 董永春;广东“5·7”强暴雨预报服务解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高柱;成都:强暴雨“考”出防汛能力“软肋”[N];工人日报;2004年
6 李堃;当强暴雨袭来时[N];平凉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忠德 通讯员 王颖;七里河遭强暴雨袭击[N];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林明丽;我市入汛以来最强暴雨结束[N];湘潭日报;2009年
9 记者辛亚伟;华亭县遭遇强暴雨冰雹袭击[N];平凉日报;2011年
10 陈霞;大都市要先过强暴雨考验这一关[N];工人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