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
【摘要】: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V5.2),使用1°×1°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ADAS三维同化系统对雷达回波、红外云图进行了同化,然后进行了48小时数值模拟,并设计了四个敏感性试验。通过对几种不稳定、CVV、水平垂直环流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关系的诊断分析,揭示了本次台风外围异常暴雨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1)对流云团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30日01~12时、30日13~23时、31日00~06时。四条对流带在响水交汇,一是高空槽前的对流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二是沿西南低空急流方向的西南.东北对流带;三是响水偏南方向生成的对流带;四是响水东南方向沿海地区生成向西北移动的对流带。
(2)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还是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对应中高层必须有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响水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从台风左前方向响水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是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
(3)深湿对流系统的高层西(北)侧为负MPV_2柱,东(南)侧为正MPV_2柱。深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总是伴随强的惯性稳定柱,且惯性不稳定与惯性稳定相间分布。深湿对流系统西(南)侧为负CVV柱,而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单体起激发作用。
(4)四个敏感性试验分别揭示了潜热加热、台风、高空槽、副高使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扩大,并使对流不稳定的高度升高,加强了台风向暴雨中心输送的高能舌,向暴雨中心输送更多的不稳定能量;增加大气中高层斜压性,使对称不稳定加大;加强低层辐合和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并增强对流单体上升运动;增加水平θ_e梯度和风垂直切变,产生深的负CVV柱。
(5)潜热加热能够引起热成风调整,并驱动中尺度环流,产生中尺度辐合线和β中尺度涡旋。台风、高空槽、副高等天气系统对中尺度辐合线和β中尺度涡旋的激发也有显著的影响,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加强的作用;促使暴雨中心附近垂直方向顺切变环流的生成,补充对流单体加强和发展所需的干冷气流,增强高低空急流及非地转性,使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从而加大风垂直切变,增加高层惯性不稳定,加大低层惯性稳定,导致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均加强,并产生正涡度柱,形成散度与涡度相互耦合的动力机制。
|
|
|
|
1 |
陈新强;加强暴雨洪水预报 保护人民生产安全[J];气象;1986年01期 |
2 |
江吉喜,陈美珍,方宗义;气象卫星资料在长江上游地区强暴雨3—5天预报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
3 |
官元红,周伟灿,张兴强;一次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4 |
罗 毅;长江流域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苏州观测点简讯[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5 |
王位泰;李照荣;徐启运;张天锋;薛景轩;姜惠峰;黄斌;;一次低涡强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
6 |
刘健;张文建;朱元竞;董超华;赵柏林;;中尺度强暴雨云团云特征的多种卫星资料综合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
7 |
曹晓岗,王田民,尹洁,戴熙敏;江西区域强暴雨的诊断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2期 |
8 |
顾清源;潘建华;陈朝平;;T_(213)数值预报产品在强暴雨预报系统中的应用[J];四川气象;2005年04期 |
9 |
肖红;;南充西山风景区休闲广场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
10 |
王丽荣,连志鸾;石家庄市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4年02期 |
11 |
刘瑞文,曹晓岗,张延亭;基于强暴雨预报知识的机器学习尝试[J];气象;1989年11期 |
12 |
曹晓岗,王田民,尹洁,戴熙敏;江西区域强暴雨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J];气象;1996年04期 |
13 |
魏凤英,朱福康,谢宇;在“98.7”武汉强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波动的作用及其相干性[J];高原气象;2005年01期 |
14 |
李云川,张杏敏,周须文;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的结构特征[J];气象;1999年07期 |
15 |
楼丽银,黄克慧,张意权;秋季台风外围强降水的分析和预报[J];浙江气象;2000年03期 |
16 |
秦剑,刘瑜;“低纬高原”上南北低涡结合的强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1989年03期 |
17 |
陈秀凤,王秀文;局部强暴雨频繁——1988年汛期暴雨分析[J];气象;1989年08期 |
18 |
陆鸿宾,魏桂玲;初秋台风外围和高压影响下的太湖气象状况[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4期 |
19 |
王翠花;翟保平;包云轩;;“海棠”台风气流场对褐飞虱北迁路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
20 |
叶子祥;谷风鸣;;台风外围大暴雨及其初始形势场特征[J];浙江气象;199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