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异同及其与西太副高关系的研究

周丽贤  
【摘要】: 本文利用JEDAC、NCEP、SODA资料,对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 通过对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进行合理分层,对比分析了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比中纬复杂,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化的模态有四种,而中纬仅有两种;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均在1980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且从上至下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80m层是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突变先后的过渡层。 使用SVD方法分析比较了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论是中纬还是低纬太平洋,西太副高在年代际尺度上的耦合变化型中占较大的方差比例。海温距平场随着深度通过相关显著性检验的区域逐步减少和零散;而西太副高的模态随着深度没有太大变化。每一层的海温距平场以及西太副高均在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并且西太副高要比海温距平场先发生年代际变化。海温的年代际变化是由大气的年代际变化引起的,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种变化不断减弱。 根据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场与西太副高的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定义了温差指数,根据温差指数找出温差大值年和温差小值年,在温差大值年,西太副高偏强,面积较大,向西伸展尤其突出,副热带的下沉速度比较大,Hardly环流也比较强;而温差小值年,副高明显偏弱,位置偏东,副热带的下沉速度比较小,Hardly环流也比较弱。说明中低纬次表层太平洋温差与西太平洋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夏季中低纬太平洋温差对西太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和统计结果一致,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差大小是导致Hardly环流的强弱的一个原因,进而导致西太副高的强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我国科考船赴太平洋开展国际海底矿产勘查[J];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2 ;蛟龙探深5000米[J];海洋世界;2011年08期
3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J];科技导报;2011年20期
4 梁鑫峰;;海底大搬家[J];百科知识;2011年17期
5 章轲;;“蛟龙”龙宫探宝的步伐[J];科学大观园;2011年17期
6 王黎娟;陈璇;管兆勇;何金海;;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副高位置变异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7 林爱兰;LI Tim;李春晖;梁建茵;;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8 叶蕾;;“蛟龙”入海[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8期
9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10 ;中国科大重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 对中长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J];科技传播;2011年17期
11 郜建华;薛惠文;;对云量的长程相关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2 邹海波;刘熙明;吴俊杰;吴珊珊;袁卓建;王四化;;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13 王璐;周天军;刘海龙;邹立维;;两种热通量边界条件对热带太平洋海温模拟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14 雷薇;;石河子垦区大降水天气的形成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15 ;飓风——庞大的移动天气系统[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6年01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彩悌;杨修群;谢倩;朱益民;;2008年汛期西太副高活跃期的环流演变[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孙珊;李显森;;东太平洋金枪鱼渔业评价[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王东晓;Zengyu Liu;;太平洋年代际海洋变率三维结构:观测与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丘书院;;太平洋深海鱼类研究述评[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戴小杰;许柳雄;宋利明;;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产卵场环境及生物学特征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6 张海平;石学法;;东太平洋粘土组份矿物的标型特征及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琴;姚秀萍;寿绍文;;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东退与东风带扰动关系的合成诊断分析[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赵福华;李超;唐建红;;湖南省汛期旱涝变化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响应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刘一淳;戴小杰;;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副渔获问题的探讨[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10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对流层准两年振荡的暖海区海-气耦合机制研究[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季花;东太平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俞亚勋;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D];兰州大学;2011年
3 岳彩军;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4 戴小杰;东太平洋主要几种中上层鲨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育婧;全域和局域哈德莱环流气候及异常特征再揭示及应用初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张培萍;东太平洋中国调查区粘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宏娜;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化及其与ENSO循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马丽萍;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10 符伟伟;一个高分辨率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贤;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异同及其与西太副高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韩永清;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殷学博;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年代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田春燕;东太平洋粘土的质量评价及其性能改进[D];吉林大学;2005年
5 屠霄霞;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薛发玉;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芯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常宏;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陈明娜;东、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9 张海艳;东太平洋金属结核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史湘军;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及其对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东太平洋金枪鱼产量回升[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王洪锁;特运公司首次承接社会市场运输任务[N];石油管道报;2007年
3 江南;太平洋底生“浓烟”[N];云南日报;2006年
4 闫蓓;收购ING寿险牌照 北京银行图谋混业经营[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兰;“厄尔尼诺”真的要来吗[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崔帆;欲与ING再度联姻 北京银行进军保险业[N];财经时报;2007年
7 李扬鉴(本文作者系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教授);解开厄尔尼诺成因之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武卫政;“大洋一号”:探底深海显身手[N];人民日报;2005年
9 本报通讯员 李青 本报记者 陈惠玲;“海洋四号”上的首席科学家[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武卫政;“大洋一号”回家了[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