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谈建国  
【摘要】: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城市高温热浪及其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重点通过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数值模拟,揭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作为典型城市研究城市热岛、高温热浪及其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发和完善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影响的预警技术。研究表明: (1)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连续5天以上长时间的热浪过程频发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种“增-减-增”的趋势,但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增温趋势。不同地域的高温呈现不同的季节内分布特征,高温出现的早晚和强度有明显差别。 (2)上海夏季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和热日城区和郊区各站点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区站点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郊区站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已经超过了区域气候变暖幅度,城市热岛效应使中心城区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热日天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但是大范围的高温比例并没增加。 (3)人体与环境的热量平衡模型,全面考虑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热物理和热生理过程,由热平衡模型导出的体感温度从理论上来说更能够衡量人体在环境中的热舒适状况。体感温度和人群超额死亡率有着密切联系,人体在“很热”环境下时间越长,经历的热胁迫程度越高,人体越易遭受热浪的侵袭而导致超额死亡。 (4)超额死亡的高低与热浪期间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热浪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关,还与热浪发生的季节早晚有联系。热浪期间死因序位发生了变化,各死因别超额死亡数和超额死亡率都有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心脏病和慢性肺病等被普遍认为是与热有关的疾病。热浪期间市区超额死亡率要远大于郊区,超额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和城市热岛强度指数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年和2003年两次超强热浪过程的比较发现,高温仍是夏季死亡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热浪期间污染水平比非热浪过程期间只有轻微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空调的使用、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助于降低人群易感程度,减少死亡。 (5)最高温度、热指数、体感温度和不适指数各种指数与超额死亡率均表现为显著相关性,可以用作研究热浪与健康关系的热指标。考虑了人体对于热环境长期和短期适应性,引入的相对界限温度和有效累积温度可以更好地衡量热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新开发的几种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Tmax,RePET,SSC New)的预警效果都比最早使用的天气气候分类方法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 (6)建立一个精细的三维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利用高分辨率TM地表分类遥感数据计算不同下垫面的动力热力参数,对城市边界层气象要素(特别是城市热岛)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并计算相应的体感温度分布,可以为城市高温热浪分片预警提供技术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车安宁;;现代城市的“热岛效应”[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8期
2 王建雄;尹跃;杨德保;王炳华;;城市热岛效应的红外遥感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4期
3 张立杰;李磊;江崟;谭明艳;李辉;;基于自动站观测资料的深圳城市热岛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4 谢元礼;范熙伟;韩涛;段汉明;;基于TM影像的兰州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5 黄良美;邓超冰;黎宁;;城市热岛效应热点问题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6 张春桂;潘卫华;季青;;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热岛动态监测及时空变化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7 徐涵秋;;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8 蒲禹君;蒲金涌;;西北中等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以天水市为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年05期
9 李京忠;薛冰;刘永涛;;基于TM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及其应用探讨——以许昌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10 卢毅;施斌;刘瑾;顾凯;唐朝生;高磊;;城市热岛效应下浅层土中混凝土的酸腐蚀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1 陈命男;张浩;唐靖寅;陈蔚镇;张艳;马蔚纯;;上海城市地表热环境多时期遥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12 刘宇鹏;杨波;陈崇;;U-TAE算法提取城市热岛信息的空间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13 但尚铭;但玻;许辉熙;仇文侠;;环形热岛格局演变过程的遥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14 贾嘉;;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7期
15 张璐;杨修群;汤剑平;房佳蓓;孙旭光;;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16 陈明辉;陈颖彪;郭冠华;冯志新;;东莞市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17 魏兴琥;;试论“城市水窗”概念及其在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1期
18 孙小磊;郑国栋;李虎成;顾立忠;宫鹏杰;;生态水利学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06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鹏;孙继松;张弘;;关中盆地中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玉莲;王春丽;;哈尔滨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明;郭佳;;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缓解措施研究[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4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5 付雪婷;薛静;王青;葛淼;;城市热岛效应与健康[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李明华;龚斐;杨滔;范绍佳;陈芳丽;;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徐琼芳;高庆九;胡进甫;胡绪焕;;城市热岛效应和迁站对潜江站气侯资料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何慧;徐涵秋;;城市规划热环境效应的遥感分析[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吴洪颜;王伟丽;曾燕;;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10 陈志会;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建国;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贡璐;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冯晓刚;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勇;遥感传感器热红外数据辐射定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李国栋;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鹍;基于遥感与CFD仿真的城市热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雪;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及其热环境效应遥感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利萍;天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但玻;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平台研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朝晖;长沙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刘海辰;天津市气候变化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陈方敏;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立军;基于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7 陈志会;城市热岛效应与污染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武鹏飞;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王镇;福州市城市扩展与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D];福州大学;2005年
10 宋园园;基于TM/ETM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LUCC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闫慧;专家为“热岛”降温支招[N];中国花卉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西木;科学配置植物可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陈慧 巴顿 记者 次旦卓嘎;拉萨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强[N];西藏日报;2010年
4 王忠田;绿化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5 通讯员 季嬿;苏州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获专利[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记者 晓勇;气象专家将研究拉萨城市热岛效应[N];西藏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龙会琴;关注城市热岛效应[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唐国利;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陈树;“十一五”规划应注重解决城市热岛效应[N];丽水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王琨;缓解热岛效应 打造清凉古城[N];西安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