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

贾建颖  
【摘要】: 本文利用1951-2005年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ERSST海温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TBO)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可能机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降水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夏季(6-8月),且具有显著的TBO特征,中国夏季降水TBO显著区分别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东北南部、江淮流域、华南至西南一带和新疆北部。 2.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夏季降水TBO表现出不同的强弱信号。根据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特征,可以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成7个降水气候区,即东北地区、河套地区、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华南西部、华南中部及华南东部。1950年代,除华南西部其它各区降水TBO信号较强;1960年代初到1960年代末,除华南西部和河套地区在1960中后期有TBO信号外,其它各区TBO信号较弱;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后期各区均有明显的TBO信号;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代中期,河套地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中部TBO信号明显: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只有淮河和长江流域的TBO信号较明显;1990年代初至今,除河套地区外其它各区TBO信号表现出增强的趋势。淮河流域是一个很关键的区域,是夏季降水TBO的敏感地区。 3.东部夏季降水TBO的POP分析得到两个主要空间型。实部为过渡型,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2个很小范围的负值中心,其它地区均为零值;虚部为峰值型,华南东部—长江流域—江淮流域有大范围的正值中心,高值中心位于长江—江淮流域。第1个POP对占东部夏季降水TBO总方差的18.2%,循环周期约为2年。由POP分析、ACP分析及它们的原理,第1年夏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温,对流加强,西太平洋海温偏低,赤道对流层出现明显的东西风异常;Hadley环流减弱;气旋削弱东亚夏季风。海温分布经过重新调整,第2年夏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对流减弱,海温增高,对流加强,赤道对流层东西风异常发生变化;Hadley环流加强;500hPa环流重新调整。受异常环流影响,中国东部和南海上空产生反气旋,反气旋使东亚上空的夏季风加强,如此循环完成TBO。 4.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的EOF分析显示,夏季降水TBO存在两个主要的空间模态。第1空间模态方差贡献为20.15%,降水振幅较大,反映了以27°N为界降水量南北反位相的变化关系。第2个模态降水振幅较小,方差贡献为13.06%,反映河套—华北一带与其以南地区反位相关系,中心位置较第1模态偏北。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空间模态与大气环流异常关系密切。当夏季降水TBO呈第1模态分布时,从赤道到中高纬地区对流层环流异常十分明显,范围较大,说明第1模态的形成与低纬—中高纬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来自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夏季降水TBO呈第2模态分布时,大气环流异常多表现在副热带到中高纬地区。 5.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的SEOF分析表明,前2模态是东部夏季降水TBO的主要模态,反映了东部夏季降水TBO随季节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第1个季节演变模态是ENSO—TBO模态,这个模态形成背景主要特点就是,随着ENSO的发展,赤道到副热带附近的大气环流系统东移,首先在印度洋出现的异常东风,在东移的过程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及西北太平洋上形成异常反气旋并维持到次年夏季ENSO消亡,它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NSO—TBO形成的关键系统。第2个季节演变模态是非ENSO—TBO模态,它的环流背景主要特点是赤道附近没有明显的环流异常,这个季节演变模态与中高纬环流的变化关系密切。 6.ECHAM4模式对大气环流的气候态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总的来说,对冬季的模拟好于夏季,对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较弱。模式模拟东亚夏季降水除了具有4—6年的主要变化周期外,也能表现出弱的TBO信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振锋;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模型[J];气象;2002年11期
2 张雪刚,毛媛媛;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04年01期
3 周涛;贵州夏季降水与环境场[J];贵州气象;2004年S1期
4 张艳梅,江志红,王冀,韩艳凤;贵州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其预测方法[J];气象科技;2005年02期
5 韩艳凤;徐长哲;;半个世纪以来鞍山市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6 张艳梅;;六盘水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6年04期
7 建军;余锦华;;登陆我国台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居丽丽;郭品文;徐同;;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非线性特征[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2期
9 张天宇;孙照渤;倪东鸿;杨生;;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卢鹤立;邵全琴;刘纪远;王军邦;陈卓奇;;近44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7年09期
11 张丽;石大明;刘实;;吉林省2005年夏季降水特点及多雨成因[J];吉林气象;2007年01期
12 庄晓翠;安冬亮;刘大锋;;阿勒泰地区夏季降水概念模型及预测模型[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年06期
13 杨培芬;闫加海;;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2期
14 王艳;赵春雨;杨洋;;近45a辽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8年01期
15 赵春雨;张运福;王颖;;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16 张立杰;胡天洁;胡非;李磊;轩春怡;;近30年北京夏季降水演变的城郊对比[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1期
17 郭玲;何金海;祝从文;;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的研究回顾[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2期
18 冯蕾;魏凤英;朱艳峰;;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J];大气科学;2011年05期
19 李婷;;贵州夏季降水时间序列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20 朱炳瑗;李栋梁;;甘肃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J];甘肃气象;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提汝媛;顾亚进;刘健;况雪源;王红丽;;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蓝俊倩;;近6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赵春雨;张运福;;辽宁省近50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李如琦;;新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刘毅;何金海;王黎娟;;重庆地区近4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董航宇;赵琳娜;刘莹;巩远发;;中国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8 闵凡花;夏佰成;刘德;韩余;;重庆地区近45年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9 熊光洁;王式功;尚可政;庄少伟;张志薇;;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A];S4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C];2012年
10 向亮;刘学锋;安月改;于长文;李强;王高磊;;6月西太平洋副高对河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2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金大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异常事件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背景场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2 刘颖;春季地气温差分布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常钢;山西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郭玲;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评估和统计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龚强;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李小兰;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顾伟宗;华北夏季降水年代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吴伟;人为硫酸盐增多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朱蒙;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王晓芳;长江中下游梅雨事件与西北东部夏季降水联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蓓;北京夏季降水对奥运赛事有何风险[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何孟洁 孙楠 安佳;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呈两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