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季中国及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2007年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极端强降水与强对流事件给我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利用逐时FY-2C卫星红外亮温(TBB)、NCEP分析资料对2007年夏季(6-8月)中国及周边地区MCS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江淮与川渝及周边地区的MCS进行了普查,最后给出了两个局地大暴雨个例与一个长时间维持的MCS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2007年夏季中国地区MCS具有明显的候变化特征并与大尺度背景环流的候变化密切相关,分析候变化特征发现,2007年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及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江淮流域的MCS有两次主要的爆发过程,其中第二次爆发是造成2007年夏季我国暴雨及强对流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从TBB≤—52℃统计特征来看,2007年夏季中国大陆中尺度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华南沿海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及四川、重庆,江淮流域,其中华南地区、青藏高原MCS日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江淮流域(115-122°E)对流系统日变化分析表明MCS具有显著的向东传播的特征。
(2)100~130°E、25~38°N MCS普查区内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MCS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及淮河流域;按时间尺度将普查区内的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12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为3-5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不同。三类MCS的形成、成熟及活动数目的日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不同下垫面的MCS的形成、成熟及活动的日变化特征也不同。
(3)2007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第1阶段。三个降水阶段MCS的活动日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影响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MCS共有125个,大多在淮河流域产生与消亡,并没在发现直接源自青藏高原的MCS移入该区域。
(4)2007年7月7-9日南京地区大暴雨,是由发生在梅雨锋上的两次M_aCS造成,其形成方式为合并型;2007年7月17-18日重庆大暴雨也是由两次的M_aCS活动造成的,但两次MCS的形成方式分别是东移发展型和合并型;一个生命史长达38小时的MCS两次重新发展,具有传播路径突然偏折及转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