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及淋失风险研究
【摘要】:以南京市郊不同蔬菜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分析并结合网室盆栽试验和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状况、磷素吸附-解吸特性及高磷土壤磷肥肥效,分析了蔬菜地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为蔬菜地土壤合理施肥以及评估磷素的潜在环境效应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集土壤的蔬菜种植年限分别为:3-5 a、15~20 a、25~30 a,测定土壤全磷(TP)、速效磷(Olsen-P)、水溶性磷(CaCl2-P)、生物有效磷(NaOH-P)的含量,并对0-20cm层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NaOH-P含量种植年限3-5 a的土壤样品显著高于种植年限为15~20 a和25~30 a的土壤外,其它各形态磷(TP、Olsen-P、CaCl2-P)都随种植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不同种植年限土壤TP、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累积量逐渐降低。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吸附量-解吸量曲线分别与Langmuir方程(R2为0.8728~0.8436)、二次函数方程有很好的拟合(R2为0.9545~0.997),通过研究土壤磷吸附饱和度(DPS)、最大缓冲容量(MBC)对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进行评估发现,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表层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及MBC明显降低,而DPS和解吸率明显提高;种植年限15~20 a、25~30 a的土壤磷的解吸率明显高于3-5 a土壤的解吸率。对表征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主要因子如MBC及DPS等作相关分析发现,无定形铁铝含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主要因素。
采用盆栽试验,在高磷土壤(Olsen-P为232.59 mg·kg-1)条件下种植小白菜,施用0.75、150、225、300 mg·kg-1磷肥(P205),研究高磷土壤磷肥施用量对小白菜农艺性状、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肥相比,在高磷土壤上施用75、150、225、300 mg·kg-1磷肥,没有提高小白菜的产量。不同品种小白菜对氮肥、钾肥的吸收主要累积于茎叶,而对磷肥的吸收则主要贮存于根部。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体内的N、P、K累积量增加,但其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不足9%,且在磷肥施用量最高(300 mg·kg-1)时,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最低。磷肥施用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上海青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矮脚黄在磷肥施用量为225 mg·kg-1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磷肥施用量对矮脚黄土壤脲酶影响不显著;四季小白菜、黄秧小白菜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受磷肥施用量的影响不显著。
对高含盐量、高度酸化和常规蔬菜地三种高磷含量蔬菜地土壤淋洗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淋洗量的增加,三种高磷含量蔬菜地土壤淋洗液EC及NO3-、K+、Na+浓度在淋洗量为150mL(8 d)时,淋出量都达到最大值,继续淋洗,淋出液EC、NO3-、K+、Na+浓度则快速降低。淋洗液TP浓度则在350 mL(28 d)时达到最高值,经过57 d的淋洗,三种高磷含量土壤淋洗液中的可溶性磷含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TP和PO43-的淋洗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因此具有更大的潜在的环境危害性。
|
|
|
|
1 |
赵建强,万淑贞,李中平;山西主要土壤磷素动态及有效性[J];土壤通报;1989年05期 |
2 |
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与复肥;2003年01期 |
3 |
谭鑫;张宏;;我国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09年03期 |
4 |
史瑞和
,邱嘉璋
,陈邦本
,鮑士旦
,秦怀英
,孙維伦;江苏省几种主要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和磷肥效果[J];土壤学报;1962年04期 |
5 |
李承绪;;河北省土壤磷素状况和提高途经[J];河北农学报;1985年04期 |
6 |
杨林英;;土壤磷素比色分析法的标准计算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
7 |
吴文新,陈家驹;福建省土壤磷及磷肥施用研究[J];生态环境;1992年02期 |
8 |
王永茂,田秀萍;白浆土种水稻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9 |
秦来寿;孙娟;张玉虎;;陇东旱塬区土壤磷素养分利用率模型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03期 |
10 |
唐启东;张士富;刘东扩;;土壤中磷素积累问题的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7年07期 |
11 |
鲁如坤,史陶钧;土壤磷素在利用过程中的消耗和积累[J];土壤通报;1980年05期 |
12 |
谭周进,周清明,肖启明,王跃强,王运生;芽胞杆菌B_(13)功能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5期 |
13 |
隆建;汪涛;陈佐平;;从涪陵区土壤磷素的分布状况浅谈磷肥的合理配置与施用[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6年03期 |
14 |
傅明华,戴朱恒,承友松,顾仲兰;上海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及缓冲性能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6年02期 |
15 |
周宝库,张喜林,李世龙,丛喜波,赵瑞广,张迅甫;长期施肥对黑土磷素积累及有效性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16 |
张焕朝,张红爱,曹志洪;太湖地区水稻土磷素径流流失及其Olsen磷的“突变点”[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7 |
张学军;孙权;陈晓群;程淑华;张艳;王黎明;;不同类型菜田和农田土壤磷素状况研究[J];土壤;2005年06期 |
18 |
王思林;梁成华;杜立宇;;不同年限日光温室菜田土壤磷素状况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9期 |
19 |
黄芳;金炳华;孙达;姜培坤;庄舜尧;曹志洪;;集约经营雷竹林序列的土壤磷素含量与组分[J];土壤学报;2011年02期 |
20 |
刘淑欣;熊德中;;土壤磷素Langmuir等温吸附特性与磷肥效果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