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的监测与机理
【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分布于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寄主植物超过600余种,曾被冠以“超级害虫”的称号。烟粉虱不仅可以直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而且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烟粉虱是一个处于快速进化中的复合种群,存在许多生物型,各个生物型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形态上难以区分,而在生活习性,适合度,传毒能力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报道的烟粉虱生物型超过27种,其中B型和Q型是为害最严重、呈全球性分布的生物型,而其他生物型为局部分布。B型烟粉虱先于Q型烟粉虱入侵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但近年来Q型已逐渐取代B型。
吡虫啉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表药剂,自从1991年商品化以来,被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害虫,由于其良好的内吸活性,尤其对刺吸式害虫效果显著。吡虫啉是一种神经毒剂,作用于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由于其具备良好的选择毒力,对昆虫高毒而对哺乳动物低毒,所以被广泛使用。随着各类杀虫剂的不合理施用,烟粉虱逐渐对多种杀虫剂如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在烟粉虱的防治过程中,由于吡虫啉良好的防效,使得其施用过于频繁,早在1998年西班牙南部Q型烟粉虱就对其产生了抗性。
本文对我国烟粉虱生物型和抗药性水平进行了监测,对B型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遗传方式、交互抗性及抗性生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运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成功筛选出与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相关的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本文的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田间烟粉虱的抗性和生物型的发展状况,并为烟粉虱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的治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烟粉虱生物型及抗药性的监测
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7个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内的14个点烟粉虱的生物型及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在这14个点中共检测到两种烟粉虱生物型(B型和Q型),9个点为Q型烟粉虱,3个点为B型,2个点为B型和Q型共存。在所监测的地区,两种生物型的所有烟粉虱已经对吡虫啉(Imidacloprid)和噻虫嗪(Thiamethoxam)产生了中到高水平的抗性(与敏感种群比较,吡虫啉28至1900倍,噻虫嗪29倍至1200倍);对αα-氯氰菊酯(alpha-cypermethrin)产生了中到高水平的抗性(22-610倍);只有部分种群对氟虫腈(Fipronil)产生了低到中等抗性(10-25倍);对多杀菌素(Spinosad)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5.7-6.4倍);所有调查种群对阿维菌素均保持敏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Q型烟粉虱正在逐渐取代B型烟粉虱而成为优势种群;我国烟粉虱种群已经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产生中高水平抗性,需要限制使用;我国烟粉虱尚未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可以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烟粉虱抗药性的发展。
二、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竞争与抗药性的关系
在室内用棉花植株饲养情况下,对采自浙江杭州的烟粉虱B型和Q型混合种群的生物型组成以及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多代的监测。在室内饲养的F0代,两种生物型个体比例相当;在F10代,Q型已经完全被B型所取代。与F0代相比,F1o代烟粉虱种群对吡虫啉、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的抗性水平明显下降,而对αα-氯氰菊酯的抗性保持稳定。该研究表明:在没有杀虫剂选择压力的室内条件下,B型烟粉虱比Q型更具生存优势。然而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广泛使用的田问条件下,烟粉虱Q型因比B型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更强的抗性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的筛选、交互抗性以及抗性遗传方式
利用成虫浸叶法进行了连续30代筛选,培育了1个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NJ-Imi,其与对照品系NJ相比有490倍的抗性。研究发现,NJ-Imi品系对其他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Acetamiprid),噻虫嗪和烯啶虫胺(Nitenpyram)存在高水平的交互抗性;与杀虫单(monosultap),巴丹(Cartap)以及多杀菌素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与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B型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为常染色体控制的半显性遗传。
四、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的抗性生化机理
以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NJ-Imi)和敏感品系(NJ)为试虫,通过增效剂生物测定和解毒代谢酶活力分析,研究了B型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的生化机理。分别在筛选过程中的地15代(G15)和第30代(G30)测定了PBO, DEM和DEF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在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在G15和G30分别对吡虫啉有2.5倍和2.1倍的增效作用,而在敏感品系中没有增效作用;抗性品系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活力为敏感品系的2.5倍;在抗性和敏感品系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吡虫啉都没有增效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在两品系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在G15时,在抗}性和敏感品系中,酯酶抑制剂DEF对吡虫啉有2.7倍和2.5倍的增效作用,而在G30时DEF对吡虫啉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酯酶活力在抗性品系中比敏感品系中有所降低;这表明在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提高可能参与了吡虫啉抗性的形成。
五、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转录组的测定以及数据的分析
利用Illumina (Solexa)测序平台,结合RNA-Seq技术,对B型烟粉虱抗吡虫啉品系成虫转录组进行了测序。经测序得到3700万个reads,经聚类分析后得到7万个unigenes (平均长度619bp)。基于NCBI以及其他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组装获得的unigenes做了Contig长度分布,Scaffold-gene长度分布,Scaffold-gene功能注释,Scaffold-gene的GO分类,蛋白功能和分类预测以及Scaffold-gene代谢通路分析。同时,还分析了转录组数据中抗药性相关的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酯酶基因(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以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烟粉虱转录组测序数据将为烟粉虱抗药性机理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与吡虫啉抗性相关的烟粉虱细胞色素P450基因筛选
从B型烟粉虱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编码细胞色素P450的序列141条(长度从100bp到2000bp以上),去掉其中较短的序列以及重复测序的序列,共得到37条编码P450基因的序列,将这些序列与NCBI的nr数据库进行比较,并根据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其中有2个序列已命名(CYP6CX1V1知CYP6CM1),其余35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均为新命名的P450基因。通过传统Sanger测序法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验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了这37个P450基因mRNA在NJ-Imi抗性品系(B型)、China-YN抗性品系(Q型)和SUD-S敏感品系(非B/Q)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YP6CX4知CYP6CM1在2个抗性品系中具有10-35倍的过量表达;3个P450基因(CYP6CX2, CYP6CX3,知CYP6DZ4)在2个抗性品系具有1.9-6.7倍的过量表达;5个P450基因(CYP4C64,CYP4G69,CYP6DW2,CYP6DW3知CYP6CX5)的mRNA表达量在3个品系中相近。为了明确CYP6CX4知CYP6CM1基因过量表达与抗药性的关系,分别用区分剂量处理了China-XJ田间品系(B型)和China-NJ田间品系(Q型)烟粉虱成虫,这2个P450基因在吡虫啉处理存活成虫中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处理成虫,表明这2个P450基因过量表达与吡虫啉抗性有关。已有研究报道了CYP6CM1过量表达与吡虫啉抗性有关,CYP6CX4与吡虫啉抗性相关为本研究首次发现。
|
|
|
|
1 |
张学坤,周玉,魏毅,赵鸣;在不同农作物上烟粉虱的成虫数量调查[J];江西棉花;2003年06期 |
2 |
蒋林忠,孙国俊,李粉华,张林华,何海兔,蒋小春,刘旺年,李书林,段康,吴敏,潘静;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4期 |
3 |
张世杰,孙影,张文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
4 |
;山东省2004年烟粉虱发生预测[J];农业知识;2004年11期 |
5 |
张润志;《入侵种烟粉虱及其持续控制》[J];昆虫知识;2005年02期 |
6 |
臧连生,刘树生,刘银泉,阮永明,万方浩;B型烟粉虱与浙江非B型烟粉虱的竞争[J];生物多样性;2005年03期 |
7 |
汤琪,吴国俊,李粉华,吴敏,何海兔,王爱琴,吴路平,沈新莲;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
8 |
王勇;周福才;;温室花卉烟粉虱的发生与控制[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6期 |
9 |
潘红;胡亚萍;;重视对烟粉虱的防治[J];长江蔬菜;2006年07期 |
10 |
徐婧;王文丽;刘树生;;Q型烟粉虱在浙江局部地区大量发生危害[J];植物保护;2006年04期 |
11 |
张燕斌;;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初报[J];湖北植保;2007年01期 |
12 |
曹昌明;鲁家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
13 |
周国珍;罗汉钢;;烟粉虱防治技术问答[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
14 |
付海滨;褚栋;李俊环;耿庆华;孙文鹏;;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发现Q型烟粉虱的危害[J];植物检疫;2007年06期 |
15 |
王俊;侯洪;余浪;;烟粉虱研究动态与防治方法[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
16 |
丁新红;陆建林;;烟粉虱的危害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
17 |
迟秀丽;张国丽;王桂花;;烟粉虱防治[J];农业知识;2008年32期 |
18 |
戎国增;裘建荣;华红波;;烟粉虱的为害及综合治理对策[J];长江蔬菜;2009年09期 |
19 |
刘刚;;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1期 |
20 |
王利华,吴益东;与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的烟粉虱钠通道基因突变及其检测[J];昆虫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