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R 9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土传枯萎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摘要】: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由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t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J. H. Owen (FOC)引起,发病严重时田间病株率达50%以上,已成为困扰设施农业的重要病害。目前防治此类病害主要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的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所以采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成为有前景的另一选择。单纯使用菌株制剂抑制土传病害的效果往往有限,利用优质有机肥做载体,复合几种拮抗菌二次发酵后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对连作障碍中枯萎病的生防效果较好。本文从拮抗菌的筛选鉴定、抗菌物质的分离提纯、定殖情况、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等方面对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枯萎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采用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筛选的拮抗细菌SQR9进行了鉴定,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实验表明菌株SQR9对黄瓜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以菌株SQR 9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11个与脂肽抗生素surfactin, fengycin, iturin, bacillomycin, subtilosin, subtilisin的合成相关的基因。菌株SQR 9的发酵液进行酸沉淀、甲醇抽提后的粗提液稀释2倍,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54.9%,稀释1倍和未经稀释的粗提液,使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0.1%、83.6%。粗提液对多种土传病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HPLC-ESI-MS分析表明,粗提液中检测出质荷比(M+H)+为1063.6、1017.5、1031.6、1045.6、1059.6以及1506.0、1435.0、1449.9、1463.9、1492.9、1477.9的两组物质,分别为bacillomycin和fengycin的同系物。
将拮抗菌SQR 9与Trichoderma harzianum SQR T-037接种于合适的有机肥(OF)载体中,进行二次固体发酵,获得了3种分别含SQR 9 (BIO A)、含SQR T-037 (BIOB)、含SQR 9和SQR T-037 (BIO AB)的微生物有机肥。盆栽试验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盆钵中同时添加肥料的方法,比较了有机肥与3种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黄瓜移栽后60 d,3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9-2.3倍,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了2.1倍,株高平均增加了72.7%。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及微生物有机肥。对照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最高(73%),BIOAB处理的发病率最低,仅为15%。施用有机肥处理的黄瓜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43.2%。
采用Komada选择性培养基对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计数表明,黄瓜移栽后第60天,对照根际土的病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达1.48×105CFU·g-1(根鲜重)。单施有机肥的黄瓜根际土的病原菌降低了84.6%,BIO AB处理的黄瓜根际土内的病原菌数量最低(1.2×103CFU·g-1(根鲜重))。用尖孢镰刀菌黄瓜转化型的特异引物扩增其基因组的一段DNA片段,对F. oxysporum数量进行Real-time PCR定量结果可知,各处理根际土的DNA拷贝数在3.4×105-1.32×107copy·g-1(根鲜重)之间,定量PCR的计数与传统的选择性培养基计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呈现相同的规律,即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待测DNA拷贝数比对照显著降低,3种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根际土壤的病原菌DNA片段的拷贝数比对照低2个数量级。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在未接种的对照(CK)、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 (BIO B)处理的黄瓜根际土中没有分离出符合SQR 9特征的菌落,而在BIO A和BIO AB处理的植株根际能分别回收到6.03×104、1.62×104CFU·g-1(根鲜重)的SQR 9。用哈茨木霉的专用引物进行定量PCR扩增结果看来,未接种处理的土壤哈茨木霉数量为102-103copy·g-1(根鲜重),BIO B和BIO AB处理的木霉增殖至4.9-5.0 log copy·g-1 (根鲜重),表明B. subtilisSQR 9和T. harzianum SQR-T037已经在根际土成功定殖,因而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盆栽试验还发现,待黄瓜植株枯萎病开始发病时(移栽后30 d),施用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叶片内的MDA含量比对照显著降低,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过氧化氢酶(CAT)比对照提高了35.4-59.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提高了46.1-86.8%,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平均提高了33.3%,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了71.2-109.3%;微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还提高了黄瓜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两者比对照分别平均提高了58.5-86.5%、52.1-71.4%。定殖实验中,通过电转化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具GFP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子SQR9-gfp,菌株SQR 9-gfp可以通过蘸根的方法在自然土壤中成功定殖,其在黄瓜根表的定殖数量最多(106-107CFU·g-1根),其次为根际土壤、根内,土体土中数量最少。菌体在根表和根际土的定殖有利于其在根表形成“防御层”抵御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定殖部位为主根伸长区和根毛区、主根与侧根的分岔处,根尖部分定殖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部位根系分泌物的组成与浓度有关,也表明菌体可能是在根形成后迁移过去的,而不是随根尖生长点扩散的。
对BIO AB, OF和CK 3个土壤样品细菌16S rDNA进行45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构成相似,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含量最多、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再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不同处理间某些菌群数量有差异,样品BIO AB和OF中芽孢杆菌纲内的属含量最高的3个属都依次是Bacillaceae、Paenibacillaceae和Planococcaceae,而对照样品土壤中芽孢杆菌纲内的属含量最高的3个属依次是Bacillaceae. Paenibacillaceae和Clostridiaceae。BIO AB和OF中Bacillaceae的含量分别达37.82%和43.55%,而对照样品中Bacillaceae的含量则仅有20.51%。在属水平上,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中Bacillus、Methylocystaceae、Paenibacillus、Actinomadura和Actinoalloteichus属为优势菌,而对照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则为Bacillus, Asticcacaulis, Haliangium和Clostridium。BIO AB和OF中第一优势菌Bacillus的含量分别为35.24%、41.21%,对照中Bacillus的含量仅为13.06%。对全样品基于种群结构相似度指数Thetayc和种群重叠指数Jclass分别作的树状图。两种方法统计的结果表明,对照(CK)与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IO AB)处理的样品细菌群落有显著差异,而后两者之间的群落组成无差异。
|
|
|
|
1 |
魏荣生,曹家林;柽麻枯萎病的研究[J];植物保护;1980年04期 |
2 |
;菜豆枯萎病调查及防治试验[J];北京农业科技;1981年06期 |
3 |
;蕃茄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科技;1982年04期 |
4 |
姚圣梅;;山药新病害—枯萎病[J];长江蔬菜;1988年03期 |
5 |
陈苏根;;桑芽枯萎病研究取得成果[J];今日科技;1988年05期 |
6 |
何希树;;豇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
7 |
史大刚,宋天凤,司顺启,田逢秀;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8 |
肖望舒;棉花枯萎病的防治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1992年05期 |
9 |
徐胜力;地膜西瓜枯萎病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1993年05期 |
10 |
徐作珽;李林;张传模;孙传宏;;山东省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鉴定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1993年04期 |
11 |
桑俊民,王赐芳,赵爱民;棉株插棍对枯萎病株生育及产量影响的分析[J];中国棉花;1994年12期 |
12 |
郑先驹;坚持16年棉花良种产地检疫有效控制了枯萎病的扩展[J];植物检疫;1994年03期 |
13 |
白松,邓先明,谭万忠,刘光珍;稀土对棉花枯萎病的诱抗增产作用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4 |
庄生仁,南宏宇,任福成,杨涛,詹有俊,孙建船;枯萎病不同病级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棉花;1996年11期 |
15 |
左字兰,刘长宝;黄瓜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与技术;1998年04期 |
16 |
高忠贤;温室黄瓜枯萎病及防治技术[J];蔬菜;1999年01期 |
17 |
张树镇,杨锦荣;嫁接茄子对枯萎病的防效[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
18 |
张谊绪;瓜类枯萎病与蔓枯病发生防治比较[J];湖北植保;2001年04期 |
19 |
高忠贤;用稻草石灰防治棚菜枯萎病效果好[J];北京农业;2002年08期 |
20 |
董国堃,项加青,宣伯承,吴美洲,周梅青,张晓敏;盾叶薯蓣人工栽培田枯萎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