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
【摘要】:由于淡水与海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有害藻类暴发日趋频繁,严重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华暴发的途径是极为迫切的。在利用物理、化学和其它生物方法处理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利用溶藻细菌除藻成为目前生物控藻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溶藻细菌一般从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直接分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控藻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在藻华发生初期使用,短期内即可达到控制藻类生物量或阻止藻类大量增殖的效果。本文从江苏太湖水样和山东胶州湾海底沉积物中分别分离得到3株和2株高效溶藻细菌,在对这5株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其对水华与赤潮常见有害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溶解特性和作用机理,并结合生物化学手段对细菌的溶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推进了溶藻细菌对藻类的抑制效应研究。
1、铜绿微囊藻溶藻菌株的筛选、鉴定
1)从太湖水样中共分离出24株细菌,其中3株细菌表现出较强的溶藻效果,将其编号TL1, TL2、TL3,并以这三株细菌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下一步研究。
2)对3株溶藻细菌的16Sr DNA进行测序,采用BLAST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细菌TLl、TL2和TL3分别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2、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方式
1)试验发现,细菌TL1、TL2、TL3都能够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的生长,导致其叶绿素α含量显著下降,且尤以TLl菌株的溶解效果最好。
2)在细菌TL1、TL2与TL3培养液的处理下,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 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即rETRmax),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下降。细菌TL1、TL2、TL3的溶藻机理是破坏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系统,强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活性,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3)对细菌TL1, TL2, TL3的溶藻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发现这三株细菌的溶藻因子不是细菌菌体,而是各自的胞外分泌物。细菌TL1、TL2、TL3均是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进行间接溶藻。
3、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发酵的优化及溶藻活性物质性质的研究
1)通过单因子试验的研究,探索了溶藻细菌TL1、TL2、TL3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当细菌TL1的培养温度为35℃,pH为8.0,培养时间为96h时,所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溶藻效果最明显;当细菌TL2的培养温度为30℃,pH为7.0,培养时间为60h时,所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溶藻效果最明显;当细菌TL3的培养温度为30℃,pH为7.0,培养时间为72h时,所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溶藻效果最明显。
2)蛋白酶K处理后的三株溶藻细菌的胞外分泌物都丧失溶藻活性,说明细菌TL1、TL2、TL3的溶藻因子—胞外分泌物都不是蛋白类。
3)细菌TL1、TL2、TL3的胞外分泌物中也没有检出磷的存在,表明这三株溶藻细菌的胞外分泌物不是核酸。
4)细菌TL1、TL2的α-萘酚反应呈阴性,细菌TL1、TL2的溶藻活性物质不属于糖类,可能是具有耐热性的其它小分子物质;TL3菌株的胞外溶藻活性成分可能是一种水溶性糖。
4、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
1)从胶州湾海底沉积物中共分离出2株对中肋骨条藻有较强溶解作用的溶藻细菌,将其编号为JZ1、JZ2、并以这两株细菌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一下研究。
2)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Z1及JZ2分别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 sp.)和列文虎克属(Maribacter sp.)。
5、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方式
1)按照10%的体积比向中肋骨条藻藻液中加入菌株JZ1、JZ2培养液,10d后,中肋骨条藻藻细胞全部死亡。细菌JZ1、JZ2具有较强的溶藻效果。
2)根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经过菌株JZ1培养液后的中肋骨条藻藻细胞的膜内物质首先开始变得浑浊,接着藻细胞膜出现破裂,胞内物质外漏。因此细菌JZ1、JZ2的溶藻机理是能够破坏中肋骨条藻细胞的完整性,使藻细胞程序性死亡。
3)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阶段对菌株JZ1、JZ2溶藻效果均有影响,不同生长阶段的中肋骨条藻对细菌JZ1溶藻效果的敏感度可认为:稳定期对数生长期迟缓期;而菌株JZ2在中肋骨条藻的整个生长期内均对藻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4)细菌JZ1对供试的球等鞭金藻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周氏扁藻、鲁兹帕夫藻、微绿球藻、司西扁藻、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却没有任何影响。
5)细菌JZ2对供试的鲁兹帕夫藻和球等鞭金藻有明显的溶解作用,但对周氏扁藻、杜氏盐藻、微绿球藻、司西扁藻、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却没有任何影响
6)细菌JZ1、JZ2的溶藻因子不是细菌茵体,同细菌TL1、TL2、TL3一样,也是细菌的胞外分泌物,细菌JZ1、JZ2也是通过间接溶藻的方式进行溶藻活动。
6、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
1)细菌JZ1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耐酸性,但在碱性和高温条件下失活;而细菌JZ2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耐酸、耐碱和耐高温性。
2)经过分子筛过滤、离子交换树脂筛选、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纯化的细菌JZ1的溶藻活性物质。
3)根据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仪分析,得知细菌JZ1的溶藻活性物质一种是分子量为1267Da的多肽。
综上所述,细菌TL1、TL2、TL3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阻碍了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间接抑制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细菌JZ1、JZ2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破坏了中肋骨条藻藻细胞膜的完整性,继而抑制了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另外,通过对5株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溶藻方式的分析,以及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研究,我们认为将溶藻细菌所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做为生物除藻剂可成为控制藻华的一种可能途径。
|
|
|
|
1 |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
2 |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溶藻细菌及其测定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
3 |
马宏瑞;章欣;王晓蓉;耿金菊;顾雪元;;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5期 |
4 |
周瑞;喻融;王梓入;龙丽华;;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5 |
吴林豪;刘新;樊正球;王祥荣;;H1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6 |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7 |
沈琦;唐晨;程凯;廖明军;赵以军;;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
8 |
王祥荣;胡欢;母锐敏;许博;樊正球;;1株铜绿微囊藻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9 |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10 |
许珂;吴刚;余文平;赵进;赵以军;;溶藻细菌W5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培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
11 |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2 |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吕锡武,李先宁;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3 |
晋利;刘兆普;赵耕毛;汪辉;陈雷;;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14 |
陈群;潘伟斌;杨丽丽;黄昌妙;;不同磷质量浓度下溶藻细菌L7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J];化工科技;2010年03期 |
15 |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16 |
郭吉;浦跃朴;尹立红;范凯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7 |
赵芳;王海玉;王泉;王洁;孙珮石;;细菌溶藻研究的现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8 |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
19 |
母锐敏;樊正球;王祥荣;;焦炭固定溶藻细菌T5的溶藻效果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20 |
魏雅冬;戴明;王双侠;王广慧;张腾霄;李贺;;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