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龙山钾矿物表生细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含钾矿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种地质环境中,几乎参与了从地球表面到地下深部岩石圈中所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地球化学环境。本论文通过研究不同风化程度钾矿物表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硅酸盐矿物的分解效应,为阐明从矿物到土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矿物风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深入理解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微生物资源库、基因库并为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充足菌源。
通过构建16SrDNA克隆文库对南京龙山不同风化程度钾矿物表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细菌群落主要可归属于14大细菌类群,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及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在整个克隆文库中占主要优势。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是仅在土壤中发现的细菌类群。低风化度矿物样品表生细菌种群以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及α-Proteobacteria为优势种群;高风化度矿物样品中细菌种群以α-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 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种群;而土壤样品中细菌种群以Acidobacteria及β-Proteobacteria为优势种群。菌群β-,δ-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厚壁菌门),Planctomycetes (浮霉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门),Ktedonobacteria(纤线杆菌纲)及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随着矿物风化程度的增高呈递增的趋势。
通过对供试矿物样品中有效性元素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与表征细菌种群多样性的16S rDNA克隆文库的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均匀度及丰富度指数进行PCA及CCA分析,发现矿物风化程度与矿物表生细菌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矿物风化程度的高低与其中细菌多样性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菌群α-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Gemmatimonadetes与样品中的K,Ca,Mg含量相关,而β-Proteobacteria, Planctomycetes, Ktedonobacteria, Firmicutes及Acidobacteria与Si,Al,Fe含量及样品pH相关。菌群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及Acidobacteria在钾矿物风化及矿质元素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平板分离法,从不同风化程度钾矿物表面及土壤中共分离筛选出矿物表生细菌63株。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ARDRA)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细菌具有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分离自土壤样品的供试菌株归属于菌群α-,β-,γ-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高风化度钾矿物样品中包含4个菌群,分别为Firmicutes, Actinobacteria, a-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低风化度钾矿物样品中有2个菌群,分别为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Bacillus成为该矿区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52.4%的供试菌株包括在其中,而Arthrobacter和Paenibacillus,分别包含了19%和11.1%的供试菌株。
通过摇瓶试验筛选出具有明显矿物分解能力的细菌菌株21株。经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矿物分解细菌主要归属于Bacillus(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Arthrobacter(节杆菌属),Flexibacter(屈挠杆菌属),Rhizobium(根瘤菌属),Ralstonia(雷尔氏菌属)和Pantoea(泛菌属)菌属。本研究首次发现Rhizobium, Ralstonia, Pantoea和Flexibacter菌属的菌株对含钾硅酸盐矿物也有较强的分解能力。高效矿物分解细菌菌株M65鉴定为Rhizobium sp.。
在短期摇瓶试验及长期静置试验中,菌株Q12及M65对黑云母的分解效果最好,对钾长石的分解效果略低。两株矿物分解细菌不但能够促进原生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成矿效应。
在矿物存在的条件下,菌株M65和Q12的菌体形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供试菌株对硅酸盐矿物中铁,钙和铝等金属元素的溶出效果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矿物有反复溶解和沉淀的作用。菌株M65具备两种群体感应系统,即luxR/I型信息系统与luxS/AI-2型信息系统,且在矿物存在的条件下以luxR/I型信息系统为主要的信号传递系统,其生物膜的产生与其AHLs的产量有关。菌株Q12只具备luxS/AI-2型的信息系统。细菌信号分子的产量与细胞群体数量及生长状态有关,在细菌生长的对数期内达到最高值,进入稳定期后急剧下降。
|
|
|
|
1 |
李庆逵;;从土壤鉀素含量和状态来看我国鉀肥問題[J];科学通报;1964年09期 |
2 |
杨谦;;察尔汗内陆盐湖钾矿层的沉积机理[J];地质学报;1982年03期 |
3 |
Stuart B.Levy;王璋瑜;;微生物及其质粒在环境中的传播[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4期 |
4 |
杨达才;陈培玲;;四川农乐杂卤石矿实验室提纯已获成功[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1989年01期 |
5 |
;生物固氮[J];生物技术通报;1993年05期 |
6 |
蒋映德;邱华宁;云建兵;王强;;闪锌矿~(40)Ar/~(39)Ar真空击碎与阶段加热定年技术[J];地球化学;2007年05期 |
7 |
邱华宁,戴橦谟;电气石中过剩~(40)Ar的赋存状态初探[J];科学通报;1990年11期 |
8 |
张海祥,阚小凤,王玉荣;室温条件下微生物环境中块金生长机理的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99年02期 |
9 |
;油盐(钾)兼探的几点做法及体会(上)[J];化工矿物与加工;1976年01期 |
10 |
邱华宁,戴 谟,蒲志平;云南泸水钨锡矿床微量钾矿物~(40)Ar-~(39)Ar马鞍形年龄谱的含义[J];矿床地质;1995年03期 |
11 |
邱华宁,朱炳泉,孙大中;东川铜矿硅质角砾~(40)Ar-~(39)Ar定年探讨[J];地球化学;2000年01期 |
12 |
周开锋;;自然养猪法(实用技术介绍之五)[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03期 |
13 |
张丹旭;王明印;;居室环境污染系统分析及防治简介[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
14 |
S.T.Williams
,J.C.Vickes
,平正;抗生素产生的生态学[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8年03期 |
15 |
龚俊峰;季建清;周晶;陈建军;庆建春;孙东霞;韩宝福;钟大赉;;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气候构造作用下热史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J];岩石学报;2009年03期 |
16 |
王延华;仝昭昭;张骥骧;;FISH法在土壤-植物污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7 |
张敏;田小艳;徐科;惠媛媛;邱建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在两种微生物环境中的降解性能[J];环境化学;2011年06期 |
18 |
陈延熙;;增产菌的机理和植物生态工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年02期 |
19 |
邱华宁,孙大中,朱炳泉,常向阳;东川汤丹铜矿床石英真空击碎及其粉末阶段加热~(40)Ar-~(39)Ar年龄谱的含义[J];地球化学;1998年04期 |
20 |
陈富文,李华芹,路远发;新疆稀有—稀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时空规律[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