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生防菌剂研发
【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oc)引起,是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该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生产的重要病害,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在感病品种上能引起15%~25%产量损失,严重时达40%~60%,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品种抗病性是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果,深入了解病原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可作为抗性基因合理分布的依据。主要研究如下:
本文通过rep-PCR指纹技术,分析了来源于江苏、云南、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份69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对特异性引物BOX和ERIC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以彼此间的带位相似率达80%为界,BOX扩增的谱型被分为10簇,ERIC的谱型被分为8簇。BOX的第3簇包含27个菌株,占总数的39.1%,ERIC的第5簇包含24个菌株,占总数的34.8%,均为优势簇。群体遗传多样性值BOX为0.9784,ERIC为0.9833。说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较高。全部69株菌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病基因近等基因系及高感品种金刚30等6个鉴别品种上,被划分为13个致病型,其中C6致病型占26.1%,为优势致病型。69个菌株的BOX、ERIC的簇群分类与地理位置相关,与致病型不相关。
其次对来源于江苏、云南、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通过采用苗期注射接种和成株期针刺接种法,研究其在6个鉴别品种(金刚30、IRBB4、 IRBB5、IRBB14、IRBB21和IRBB24)上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致病力差异,为品种布局和条斑病菌致病力快速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71个条斑病菌菌株在苗期和成株期可分别区分为18个和13个致病型;苗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占供试菌株总数的17.0%;成株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0,占供试菌株总数的25.4%。研究还表明: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之间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只有一部分菌株表现为强互作关系。就单个菌株而言,在苗期和成株期的致病力分化是不一致的。整体而言,71个菌株在6个鉴别品种的苗期上可侵染241次,侵染率为56.6%;在成株期上有245次侵染,总侵染率为57.5%。病原菌在不同水稻品种的苗期和成株期上的侵染能力是基本相同的。
同时采集江苏省南京、泰州、扬州和宿迁等地区水稻田水稻病叶、健叶、根围土等样品9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3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4株拮抗细菌抑菌圈直径大于27m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中有4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效大于50%。其中菌株Lx-11盆栽防效达62.5%,大田示范试验防效达60.2%,显著高于化学药剂20%叶枯唑的防效(51.2%和45.8%)。通过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x-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对前期筛选获得和在田间试验中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较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通过Plackett-Burman单因素筛选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对影响生防菌株Lx-11生物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温度、通气量和接种量是影响发酵活菌数和抑菌活性的主要因子,由所得响应曲面方程预测出这3个主要因子分别为30.84℃、59.68mL/250mL和1.52%时,发酵活菌数和抑菌活性的最大值为3.75×109cm·mL-1和8.2mm。经摇瓶发酵试验和抑菌活性验证该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
Lx-11菌株分泌的脂肽类抗生素物质包括surfactin, bacillomycin D和fengycin三大类,通过构建surfactin突变体菌株发现surfactin在防治细菌性条斑病中起主要作用。生防菌处理水稻植株后能够诱导植株防卫反应相关基因PR-la、PR-1b、NPR1和PAL基因的表达,并在处理24小时后达到最大值,表明Lx-11菌株引发植株产生系统免疫反应。
|
|
|
|
1 |
余腾琼,叶昌荣,徐福荣,梁斌,张金渝,王建军,毛孝强,戴陆园;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J];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03期 |
2 |
吴伟怀,王玲,何艺郡,潘庆华;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广东省与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及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1期 |
3 |
刘友勋;黄娟;;不同致病型水稻细条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当代生态农业;2010年Z2期 |
4 |
钱汉良,陈其志,张冀,陈永坚,杨定兵,肖炎农,彭国雄;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4期 |
5 |
吴伟怀,王玲,程贯忠,朱有勇,潘庆华;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广东省与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及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6 |
刘友勋,成国英,涂立超,孙新城,胡明亮,李耀洪;中南4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的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7 |
杨祁云;朱小源;雷财林;王久林;凌忠专;;华南籼稻稻瘟病菌致病型单基因鉴别寄主筛选[J];植物保护学报;2004年02期 |
8 |
陈(宀贞)
,向建国
,任新国;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致病力分化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4期 |
9 |
雷财林,王久林,蒋琬如,凌忠专,M.L.GEORGE;我国北方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刘友勋,成国英,涂立超,孙新城,胡明亮,李耀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鉴别品种的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1 |
曾列先;;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J];中国植保导刊;2006年02期 |
12 |
骆忠伟;;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的致病型划分及致病型对大白菜致病性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8期 |
13 |
陈晓敏,胡方平,吴燕榕;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致病型及生物型的测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4 |
缪卫国,张升,史大刚,田逢秀;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0年02期 |
15 |
康东岭;秦建新;王亦辉;肖林清;张莉;;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分子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
16 |
缪卫国,张升,史大刚,田逢秀;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0年S1期 |
17 |
潘庆华,胡铁柱,王玲,蔡江桥;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广东地区特异性宗谱菌株的分子指纹和致病型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18 |
任春梅;程兆榜;魏邦庆;周益军;范永坚;;江苏水稻条纹病毒致病型及其应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19 |
谢关林;翁锦屏;Twing Wah Mew;;浙江省与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1989年02期 |
20 |
农秀美,廖恒登,刘志明,李为杏;广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