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耐热性的关联分析

郭江汀  
【摘要】:中国荷斯坦牛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5-20℃。由于我国夏季高温可达35℃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中国荷斯坦牛在夏季经历的强烈持久的热应激会引发的机体热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其生产和繁殖性能,并使其免疫力大大降低,因此热应激已经成为限制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趋化因子配体3(Chemokine ligand3,CCL3)是臼趋化因子亚家族(CC趋化因子亚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在红系祖细胞、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成和炎症细胞的趋化募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多发性骨髓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急性冠脉综合征、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CL3基因的发现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也为动物的抗逆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还未有关于CCL3在热应激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报道,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中国荷斯坦牛外周全血经42℃热激1h和4h后,CCL3表达出现明显上调。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与奶牛耐热性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筛查该基因内的SNPs,以期为动物的抗逆育种提供新思路。本试验首先克隆了奶牛CCL3基因的DNA序列,并在群体范围内进行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分析,以全面筛查CCL3基因内的SNPs。通过进行CCL3基因SNPs与其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关联分析,对其SNPs进行分子解析、精细评价。 1.热应激对中国荷斯坦牛直肠温度、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直肠温度极显著低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热应激期(37℃)(P0.01)。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数量、单核细胞数量、单核细胞百分含量、淋巴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热应激期(37℃)(P0.01);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细胞数量、嗜碱性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细胞百分含量、嗜碱细胞百分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极显著低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热应激期(37℃)(P0.01),其中热应激临界期(26℃)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热应激期(37℃)(P0.05),热应激临界期(2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极显著低于热应激期(37℃)(P0.01)。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血清中丙二醛极显著低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热应激期(37℃)(P0.01),且热应激临界期(26℃)丙二醛也极显著低于热应激期(37℃)(P0.01)。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极显著高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热应激期(37℃)(P0.01)。热应激期(37℃)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血清中碱性磷酸酶虽较热应激临界期(26℃)有所降低,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非热应激期(15℃)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高于热应激临界期(26℃)(P0.01)和非热应激期(37℃)(P0.01),且热应激临界期(26℃)中国荷斯坦牛外周血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热应激期(37℃)(P0.05)。 2.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DNA序列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本试验根据实验室克隆的CCL3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了1对用于奶牛CCL3基因克隆的引物,最终获得全度为1874bp的奶牛CCL3基因序列,该序列包括3个外显子(1-89bp、945-1061bp和1364~1874bp)和2个内含子(90~944bp和1062~1363bp),其基因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CCL3基因结构一致。此外,CCL3基因的多物种比对结果显示,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DNA序列与欧洲牛的同源性最高,为92.77%,与人和黑猩猩的分别为53.66%和53.52%。 3.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PCR-SSCP检测及其多态性分析 试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所克隆的中国和斯坦牛CCL3基因的序列进行了SNPs检测。试验设计的-6对引物,其中P2和P6引物对检测到多态,测序结果显示在512(C→T)、560(C→A)、562(C-→T)、1512(T→C)和1793(A→G)这5个位点发生了突变。 使用Haploview4.0软件对CCL3基因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通过对D值95%可信区间上下限的分析,在CCL3基因范围内构建了2个单倍域(Haplotype block),分别为512位、560位和562位SNP所代表的序列形成单倍域1,与1512位和1793位的SNP所代表的序列形成单倍域2。根据单倍域内SNPs之间的r2值挑选了2个htSNPs(512C→T和1512T→C)。其中htSNP512属于低度多态(PIC0.25),htSNP1512属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CCL3基因的两个htSNPs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4.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多态性与直肠温度、血常规等的关联分析 htSNP512可显著影响中国荷斯坦牛热应激期的直肠温度和平均红细胞体积(P0.05),且CT个体的直肠温度显著高于CC个体(P0.05),而CT个体的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低于CC个体(P0.05)。htSNP1512可显著影响中国荷斯坦牛热应激期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百分含量(P0.05),TC个体的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百分含量显著高于TT个体(P0.05)。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玉才;彭先文;金素钰;毛永江;;中国荷斯坦牛和藏黄牛乳上皮黏蛋白的遗传多态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年05期
2 严林俊;陈宏;房兴堂;张润锋;鲍斌;张海军;;中国荷斯坦牛微卫星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3 李秋玲;李建斌;张争锋;王洪梅;高运东;侯明海;仲跻峰;;中国荷斯坦牛红毛基因变异及其编码蛋白结构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4 谭琪;曾凡一;;中国荷斯坦牛线粒体DNA全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分型[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5期
5 沈瑞;;如何提高中国荷斯坦牛的产奶量[J];中国动物保健;2010年02期
6 陈丹;黄任道;杨章平;毛永江;;中国荷斯坦牛乳中尿素氮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奶牛;2011年18期
7 靳胜新,桑润滋,王凤鸣;中国荷斯坦牛胚胎冷冻与移植受胎技术研究[J];当代畜牧;1998年01期
8 白晓坤,曹靖宝,贾士杰;提高中国荷斯坦牛群体繁殖力的措施[J];中国奶牛;1999年02期
9 李聪;张胜利;刘林;李艳华;乔绿;孙东晓;;中国荷斯坦牛乳脂肪酸性状影响因素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3年11期
10 唐志成,李树春,何树志,皮振举;腐植酸尿素饲喂中国荷斯坦牛试验[J];中国奶牛;2000年01期
11 秦志锐;中国荷斯坦牛的育种[J];中国乳业;2001年10期
12 毛永江,杨章平,郑玉才,钟光辉,彭先文,江明峰;成都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乳蛋白多态性的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1年03期
13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07期
14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08期
15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Ⅳ)[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09期
16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Ⅴ)[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10期
17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11期
18 王存国,付尚杰;中国荷斯坦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Ⅴ)[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1期
19 毛永江;杨章平;王杏龙;于宾;;中国荷斯坦牛早期生长曲线拟合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9年03期
20 ;“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项目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J];北方牧业;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华;张胜利;朱玉林;薛建华;赵鹏;孙凤俊;;中国荷斯坦牛隐性红毛基因携带者的快速分子鉴定及应用[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军;王雅春;孙东晓;张毅;俞英;张沅;;中国荷斯坦牛育种目标的经济评估研究[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施雪奎;杨章平;毛永江;周里根;王建勇;尹兆华;;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与产奶量和繁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润锋;陈宏;张争锋;张永德;蓝贤勇;;陕西地区中国荷斯坦牛4个微卫星的遗传多态性分析(英文)[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关龙;王雅春;孙东晓;俞英;张毅;张沅;;中国荷斯坦牛体型性状遗传参数估计[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田菲;孙东晓;张沅;;中国荷斯坦牛微卫星亲子鉴定体系的建立[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秦春华;宋玲;谢岩;初芹;孙东晓;张沅;;中国荷斯坦牛3号染色体16个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学分析[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军;王雅春;孙东晓;张毅;俞英;张沅;;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方案的经济评估[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9 翟少伟;;中国荷斯坦牛血液与乳液中尿素氮浓度的关系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转变饲养方式,促进海西畜牧业和谐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白德庆;毛允飞;张文斌;;内蒙古自治区荷斯坦牛调查报告[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少伟;中国荷斯坦牛乳尿素氮与蛋白质营养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陈慧勇;利用中国荷斯坦牛定位BTA6上影响产奶性状的QTLs[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光华;南方中国荷斯坦牛耐热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何桦;中国荷斯坦牛和牦牛的三个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彦;南方中国荷斯坦牛耐热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常玲玲;中国荷斯坦牛乳中脂肪酸变化规律及其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1年
5 孙宗国;中国荷斯坦牛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付小波;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CSN1S2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郭江汀;中国荷斯坦牛CCL3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耐热性的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翟瑞燕;C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海川;中国荷斯坦牛Nramp1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及其与乳腺炎关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鞠志花;中国荷斯坦牛κappa-酪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关联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