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多糖脂质体的免疫增强活性研究
【摘要】:牛膝,别名叫牛磕膝,其属于苋科、牛膝属。牛膝拥有滋补肝肾、散化恶血、破症结、减缓腰膝酸疼功能。该论文研究的牛膝多糖(Achyranthesbidentatapolysaccharides,ABPS),提取自怀牛膝,ABPS是一种可溶于水小分子生物活性多糖,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及升高白细胞等。现今,牛膝多糖的化学构造也早已得到研究,由果糖和葡萄糖构成,糖基比8.7:1.0,有4~21个糖单位,1400的平均分子质量。与部分其他多糖比较,牛膝多糖具有分子量小、水溶性好、药源广泛且既可口服又可注射的特点,作为医药开发应用的前景更为广阔。脂质体(Lipsomes)是一种薄膜微球的药物缓释制剂,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包入药物。脂质体具有多项优点,例如,药物毒性减弱,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延迟药物释放,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药物靶向释放。将牛膝多糖包封于脂质体中,可提高牛膝多糖实际生产过程中和临床上的利用度,并且为临床使用提供一种可参考的剂型,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中牛膝多糖脂质体(Achyranthesbidentatapolysaccharides liposome,ABPSL)的制备方法选用薄膜分散法,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牛膝多糖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在体外研究了牛膝多糖脂质体的免疫增强活性。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Ⅰ牛膝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备条件的优化本章经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并通过对比后,最终选用薄膜分散法制备ABPSL,而优选ABPSL制备的最佳条件采用响应曲面法。用微柱离心法来分离脂质体与未被包封的药物,然后用5%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ABPS的浓度,从而通过以上数值来计算脂质体对药物的包封率。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分别考察了脂药比、膜材比、磷脂-吐温80比和超声时间4个单因素,以优选牛膝多糖脂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包封率较大的三个因素,脂药比、磷脂-吐温80比和超声时间采用响应面法进行研究。将数据通过专门软件Design-Expert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当脂药比为26:1,磷脂-吐温80比为6:1,超声时间为14min时,为制备牛膝多糖脂质体的最佳条件。根据最佳制备条件组合进行验证性试验,所得脂质体包封率为80.885±1.145%,与预测值79.90%的相对误差仅为1.23%。试验Ⅱ牛膝多糖脂质体体外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首先对ABPSL和ABPS进行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生长的最大安全浓度测定。ABPSL和ABPS由2mg·mL~(-1)为起始浓度倍比稀释至11个浓度,将其分别加入分离好的细胞中,体外培养48h后使用MTT法测定吸光值,并筛选出不显著低于细胞对照组的为最大安全浓度;ABPSL、ABPS和BL取最大安全浓度以下的5个浓度,单独或协同PHA,LPS加入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外培养48 h后依然采用MTT法进行测定,观察ABPSL对脾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ABPSL在7.813~15.625 ug·mL~(-1)浓度范围及浓度125ug·mL~(-1)时,相比ABPS,更能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ABPSL在15.625~62.5 ug·mL~(-1)浓度范围内,相比ABPS,协同LPS促进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更显著;在7.813~125 ug·mL~(-1)浓度范围内除了31.25μg·mL~(-1)时,ABPSL相比ABPS,能更好地协同PHA促进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试验Ⅲ牛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本章试验研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在不同药物形态作用下的表达及比较分析。在制得的脾淋巴细胞悬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ABPSL、ABPS和BL(31.25μg·mL~(-1))0.5mL,该浓度下重复三个孔,另设细胞对照孔,一定条件培养后加入CD3~+,CD4~+和CD8~+混合抗体进行标记,采用双染色标记法标记,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含量变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ABPSL组T淋巴细胞亚群CD8~+细胞含量显著低于ABPS组和BL组,而ABPSL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含量以及CD4~+/CD8~+的比例均显著高于ABPS组、BL组和BC组,表明其免疫效果优于ABPS和BL。综上可知ABPS经脂质体包封后,二者可协同作用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试验Ⅳ牛膝多糖脂质体体外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章试验将就ABPSL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探究,通过ABPSL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以研究ABPSL对巨噬细胞活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BPSL高浓度组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1β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其次为LPS组和ABPSL中浓度;ABPSL高浓度组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FN-γ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其次为ABPSL中浓度组;LPS组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其次为ABPSL高浓度组。
|
|
|
|
1 |
欧淑琦;陈福;杨玲;何荣香;马玉静;贺建华;;牛膝多糖对动物疾病及免疫细胞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8年03期 |
2 |
倪青松;王斌;李旭廷;龚雪;谢良华;;川牛膝多糖对鸡血清抗体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2011年06期 |
3 |
孔阳;葛妍;;牛膝多糖的药理作用概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4 |
梁歌;曾富强;殷中琼;李旭廷;袁定胜;罗李媛;;川牛膝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
5 |
罗李媛;贾仁勇;殷中琼;李超;杜永华;吴小兰;肖轲;蒲中慧;;川牛膝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及其免疫活性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
6 |
刘祝英;贺建华;;牛膝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7年08期 |
7 |
张云峰;叶小芳;;牛膝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4期 |
8 |
陈晓明,徐愿坚,田庚元;牛膝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及结构确证[J];药学学报;2005年01期 |
9 |
罗文哲,王建杰,梁立春;牛膝多糖对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年03期 |
10 |
宋军,杨金蓉,李祖伦;川牛膝多糖对小鼠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2年03期 |
11 |
陈红,刘友平;川牛膝多糖抗肿瘤作用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2 |
阎家麒,王九一;牛膝多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年11期 |
13 |
马杰;李孟伟;陈清华;;牛膝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8年02期 |
14 |
李鸿翔;谭玉柱;熊勇爱;冯五文;潘晓丽;向晖;;Plackett-Burman联用正交设计优选川牛膝多糖制备工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
15 |
许海丹;顾霞敏;;牛膝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1期 |
16 |
丁杰龙;;川牛膝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3期 |
17 |
王剑;付田;蒲蔷;何开泽;张国林;;川牛膝多糖的体内免疫活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年06期 |
18 |
;我国首创牛膝多糖新型免疫药物[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04期 |
19 |
李祖伦,石圣洪,陈红,刘友平;川牛膝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J];中药材;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