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线粒体和质外体H_2O_2对抗病性的影响
【摘要】:核黄素结合蛋白(riboflavin-binding protein,RfBP)在体内能够与游离态核黄素(riboflavin,Rib)结合,降低生物体内游离态核黄素的含量。表达RfBP的拟南芥(RfBP+)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METC)的19个基因中有13个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这种电子传递链的变化会导致拟南芥RfBP+细胞内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浓度的增加,因为鱼藤酮诱导电子传递链发生的电子泄露也有类似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证明RfBP能通过与核黄素结合来促进H_2O_2的积累增强拟南芥对病原菌的抗性。有报道称质外体H_2O_2由质膜上的氧化酶催化产生。当用Hpa1处理拟南芥时,拟南芥表现出抗病性增强的症状。Hpa1定位于质外体,诱导质外体H_2O_2的产生。同时细胞质也出现H_2O_2的积累,进一步实验表明H_2O_2可以在质膜内外进行转运。线粒体H_2O_2和质外体H_2O_2在植物的抗病能力的增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内源的H_2O_2和外源的H_2O_2可以通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进行转运。1.核黄素结合蛋白与核黄素结合改变H_2O_2浓度并影响抗病性RfBP能在转RfBP基因的拟南芥中稳定的表达,并且具有淬灭核黄素荧光的生物活性。RfBP在体内能够与游离态黄素结合,降低生物体内游离态核黄素的含量。实验室研究显示,在异源表达RfBP的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细胞内H_2O_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茎尖开花调控基因FD和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AP1的表达,并诱导提早开花。本实验研究证明拟南芥过表达RfBP能够降低核黄素的含量,促进H_2O_2的积累,增强拟南芥对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的抗性。与此同时,表达RfBP的拟南芥(RfBP+)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19个基因中有13个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这种电子传递链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拟南芥RfBP+细胞内H_2O_2浓度的增加,因为鱼藤酮诱导电子传递链发生的电子泄露也有类似的作用。实验表明,线粒体传递链上的电子泄漏诱导细胞内H_2O_2产生,但这种途径并不是H_2O_2唯一的来源。H_2O_2具有跨膜转运的功能,可能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2.Hpa1诱导质外体H_2O_2产生并影响抗病性已有的研究证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分泌的harpin蛋白能够激活植物防卫反应信号通路,包括产生于质外体H_2O_2信号的转导。我们研究了来源于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harpin蛋白Hpa1在拟南芥中是否影响了H_2O_2的产生以及植物的抗病性。分别把Hpa1和融合了质外体定位信号基因(S)的Hpal(SHpa1)转入拟南芥,产生了转基因拟南芥植株HETAt(Hpa1-expressing transgenic Arabidopsis thaliana)SHETAt(SHpa1-expressing transgenic Arabidopsis thaliana)。本研究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抗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菌株DC3000(Pst DC3000)和大白菜软腐病菌菌株RL4(Pcc RL4)。Hpa1定位于HETAt的细胞质和SHETAt的质外体和细胞膜,H_2O_2积累于HETAt的细胞质和SHETA的质外体和细胞质。H_2O_2产生于HETAt的细胞质和SHETAt的质外体,并且产生于质外体的H_2O_2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当Hpa1处理WT植物时,Hpa1定位于质外体并在质外体中诱导H_2O_2的产生,但是质外体和细胞质中都有H_2O_2的积累。在SHETAt和Hpa1处理的WT拟南芥中,如果抑制质外体中H_2O_2的产生,细胞质中就没有H_2O_2的积累并且植物失去抗病能力。这些结果说明,Hpa1诱导的产生于质外体的H_2O_2在参与植物调节抗病过程中需要从质外体运转到细胞质中。AQP蛋白不仅能够运输水分,而且能够转运H_2O_2。同时实验室发现AtPIP1;4、OsPIP1;3能与Hpa1互作(待发表)。Hpa1、AQP和H_2O_2在抗病过程中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本研究对Hpa1与OsPIP1;3的互作位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
|
|
1 |
张明,金惠铭,曹翔,刘清行,钱睿哲,张国平;低浓度H_2O_2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迟发效应——凋亡[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年01期 |
2 |
张媛华;陈东原;;H_2O_2在植物胁迫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年05期 |
3 |
杨新玲,王福珍,叶英植;锰(Ⅱ)-H_2O_2-水杨基荧光酮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4 |
孙炳耀,刘金霞,韩虹,姚庆伦;乙基紫-H_2O_2体系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1期 |
5 |
江力;杨杰;安家艳;;H_2O_2诱导小麦叶片光合功能衰退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6 |
高峰,李山,王伦;铬黑T-H_2O_2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痕量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7 |
依·依·瓦里诺夫;陈运生;马四元;;混合溶剂、H_2O—H_2O_2中的三元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02期 |
8 |
谢璎,乐泓飚,陆靖,江逢霖;H_2O和H_2O_2分子内的振动弛豫[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9 |
李惠华;赖钟雄;;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年02期 |
10 |
卢金;杨颖丽;贾鹏翔;王娟;尤佳;王文瑞;;外源H_2O_2处理对小麦渗透性调节物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
11 |
张超强;杨颖丽;王莱;孙坤;范小峰;刘军梅;李科文;;盐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H_2O_2产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2 |
吕菊波,王锁;H_2O_2邻苯二酚紫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3 |
张立军;魏颖;宋广周;李晓宇;崔震海;季策;;H_2O_2信号在植物理化胁迫反应中的作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14 |
彭永元
,吴钰
,林绮玲
,梁小军;低酸度下氟塑粘活性炭电极上氧还原为H_2O_2的电流效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15 |
赵凤云;王元秀;;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H_2O_2(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2期 |
16 |
安国勇;李保珠;武桂丽;宋纯鹏;;H_2O_2作为根源信号介导盐胁迫诱导的蚕豆气孔关闭反应[J];植物生理学报;2012年03期 |
17 |
张尔贤;俞丽君;肖湘;杨利钊;林泽红;;青竹梅果浆对H_2O_2溶血及离体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拮抗[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8 |
曹宛虹;作为叶绿体H_2O_2分解系统关键酶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06期 |
19 |
傅思武;苏露;傅丽君;;产H_2O_2的乳酸杆菌分离培养基的改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12期 |
20 |
张凤芝;胡文婷;苏国兴;;多胺降解产生H_2O_2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