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赤霉病和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摘要】:赤霉病和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两种主要病害,严重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赤霉病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白粉病抗性则以质量抗性为主,两者的抗性机制皆比较复杂。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两种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快速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新品种提供了可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以小麦品种绵阳99-323为轮回亲本培育了携带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近等基因系NMAS001和NMAS003。本研究以NMAS001和NMAS003为供体亲本,以三个典型麦区的代表品种扬麦17、川麦42和郑麦9023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携带Fh和Fhb5的近等基因系。两个环境的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Fhb1的转育材料的抗扩展性与轮回亲本相比,病小穗数降低了21-75%,病轴长度降低了 38-93%;携带Fhb5的转育材料的抗侵入性与轮回亲本相比,病穗率降低了 18-53%,病小穗率降低了 23-61%。这些材料将作为基因供体用于各生态区的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尽管携带Fhb1的转育材料NMAS001的赤霉病抗性得到明显提高,但其高感白粉病。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从小麦种质小红皮、D29、D57中鉴定到四个抗白粉病基因PmX、PWD29、PmD57-5D和Pm45,并获得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NMAS001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四个抗白粉病基因回交导入到NMAS001中,从而培育了携带兼抗两种病害基因的育种中间材料。在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对转育材料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育材料的抗性等级介于0-2之间,显著优于轮回亲本NMAS001(抗性等级为3-5)。携带Pm45及(PmD57-5D+Pm45)的近等基因系无论在苗期还是在成株期都表现为免疫。两个环境的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育材料的抗扩展性与轮回亲本NMAS001相比无显著差异,但都明显优于绵阳99-323。这些兼抗材料将作为育种中间材料用于小麦抗病育种实践。
|
|
|
|
1 |
陆成彬;张伯桥;高德荣;张勇;吴宏亚;吕国峰;范金平;程顺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1期 |
2 |
陆维忠;马鸿翔;;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3 |
赵涵,陈佩度,赵寅槐,马正强,刘大钧;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J];遗传学报;2002年10期 |
4 |
董振东;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
5 |
林凡云;陆琼娴;徐剑宏;杨慧勇;祭芳;史建荣;;抑制差减杂交分离赤霉病菌诱导的小麦特异表达基因[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3期 |
6 |
;农业农村部发布《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J];科学种养;2019年01期 |
7 |
张广照;许艳云;檀银忠;谢原利;张求东;;枣阳市2018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原因分析与对策[J];湖北植保;2018年04期 |
8 |
;第四届国际赤霉病研讨会将在南京召开[J];遗传;2012年04期 |
9 |
孙龙彩;;苏北沿海地区小麦秆腐赤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
10 |
王凤乐;;禾谷赤霉病的防治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07年10期 |
11 |
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钱存鸣;郭世平;;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小麦宁麦12的选育与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2 |
叶定生;福建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13 |
郭媛贞,东德禄,黄金堂,陈炳坤;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莆小麦7号[J];麦类作物学报;2004年01期 |
14 |
;美国育出抗赤霉病的新型小麦[J];安徽农业;2000年06期 |
15 |
叶定生,张秋英,张绍南,余建华,涂祖荣;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S1期 |
16 |
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
17 |
邓远禄,刘鲜,王体,张华,李明强,赵永祥,陈合;川东麦穗赤霉病预测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8 |
纪华
,沈农;我省育成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J];安徽科技;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