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及指纹图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分子标记技术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建
立起来的以遗传物质DNA为基础的新型的遗传标记体系,虽然其产生只有十
几年时间,但已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领域,如构建分子遗传图谱、进行基因标
记和基因克隆,重要农艺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物种亲缘关系及进化研究等。
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RAPD、SCAR、ISSR等)开展了有关小
麦抗白粉病育种及小麦种内指纹图谱分析等以下4方面的研究。
Ⅰ.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6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的筛选
携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6的小麦—提莫菲维小麦渐渗系IGVI-463含有
较小片段的提莫菲维渗入成分,可看成其轮回亲本Prins(不含任何白粉病抗性
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用700个随机引物在这对近等基因系间进行RAPD多态
性分析,发现引物OPV20可在IGVI-463中产生大小为2kb的稳定的多态片段,
将其定名为OPV20_(2000)。用引物OPV20在其它10个携Pm6的小麦—提莫菲维
小麦渐渗系和提莫菲维小麦以及感病对照Prins中进行多次PCR扩增,发现
OPV20_(2000)可稳定出现在供体亲本提莫菲维小麦和各渐渗系中,而感病对照始终
缺少此DNA带。用引物OPV20在IGVI-463×Prins F_2作图群体中进行RAPD
分析,计算出标记OPV20_(2000)与Pm6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3.O±2.2cM。用该引
物在其它携Pm6的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麦品种或品系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
RAPD标记可有效跟踪Pm6基因的有无,为Pm6的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克隆奠
定了基础。
Ⅱ.RAPD和SCAR标记在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中的应用及其稳定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携有目
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有效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为了在小麦抗白粉病育
种中充分地利用这一抗病基因资源,近年来本所致力于将Pm21回交转育到优
良农艺亲本中去。为了提高选择效率,我们对 PmZI的 RAPD标记 OPH;。
及山其转化来的SCAR标记在辅助选择PmZI中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
分析研究,经多次PCR分析表明PmZI的SCAR标记比其MPD标记稳定性
和重复性较高,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nPD.PCR对应条件敏感,需较高的PCR
技术,尽管如此,不同研究者的结果表明OPH17仍不失为Pm21较为稳定的标
记。山KAPD标记转化而来的SCAR标记是一种简便、快捷、值得推广应用于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理想的分子标记。
Ill.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抗性吕因的聚合
本研究采用了在早代进行抗性鉴定,淘汰感病株,保留抗病株继续种植、
较晚世代吓。代)进行抗性鉴定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策略,提高了选到聚
合抗性植株的效率。利用与PmZ、Pm4a、Pms、PmZI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RFLP
标记和 PCR标记(SCAR标记)对含有这些基因的优良品系间配制的杂交组的
F。代进行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并结合抗性鉴定,筛选到14株Pm4a+PmZI
的植株;16株 PmZ-Pm4a的植株,6株 Pm&,rn’21的植株,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PmZ+Pm4a对混合白粉病菌的抗性达到高抗至免疫水平,而PmZ和Pm4a单独
存在时则抗性较差,表明聚合抗病基因植株的抗谱拓宽了,这为培育具有持久
抗性的品系或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将具有重要意
义。
IV.ISSR标记在小麦揩纹困谱构建和运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初棵
对ISSR标记在小麦种内指纹图谱构建和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
步探讨和应用评价。研究中采用了三套有代表性的小麦材料:一套是遗传背景
非常相近的含Pm6的一系列小麦一提莫菲维小麦渐渗系;第二套是同一杂交组
合产生的含有黑麦 IRS、呈不同易位类型的冬小麦矮盂牛 IIVll型系列种质,其
遗传基础亦较为接近:第三套是一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地方品种,遗
传基础可能较为丰富。研究中使用了77个ISSR引物,发现三核昔酸或四核昔
二
酸的引物如(GAAL、(GATL、(AGAT*、(ACAT人等,在小麦中扩增谱带很少
或无扩增,而二核苦酸重复的引物扩增谱带较多,发现其中(AG佃、(AC加、(TG切
类引物扩增谱带最多,多态水平也较高。引物(AG)gTA可在携Pm6的各渐渗系
及其亲本中扩增出各不相同的谱带,而用RAPD分析无法获得这一结果;引物
汀G)0T可在矮盂牛系列种质及其亲本间扩增出各不相同的DNA谱带,将这
些种质区别厂来;引物(AC)ST、(AC。TG、(TG。GT和K 儿 可在小麦地方品
种中扩增出丰富而各异的DNA $带,而用MPD方法也无法获得类似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ISSR标记是一种简便、快捷、可有效用于遗传基础十分狭窄的
小麦种内指纹图谱分析和亲缘关系研究的有前途的分子标记体系,值得做更深
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
|
|
1 |
丁旭;马宏;;小麦白粉病防治适期商讨[J];中国植保导刊;1992年02期 |
2 |
乔清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预测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1992年04期 |
3 |
乔体尚,程麦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J];山西农业;1994年04期 |
4 |
陈企村,张丽荣;三唑酮处理种子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1995年01期 |
5 |
刘万才,邵振润;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演替的成因及趋势浅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年06期 |
6 |
盛宝钦;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1996年09期 |
7 |
韩峰!235200;小麦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9期 |
8 |
王益新;黄晶;陆云梅;;25%奥宁WP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
9 |
刘新;;安顺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8年06期 |
10 |
许浩然,刘晏良;小麦白粉病的中期预报[J];新疆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
11 |
;高抗白粉病冬小麦新品种京冬3号[J];农业新技术;1989年04期 |
12 |
杨从容;张超英;;小麦白粉病与施肥量的关系初报[J];今日种业;1993年06期 |
13 |
雷铁拴,王宏道,李巧芝,张国彦;洛阳市小麦白粉病区域划分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年04期 |
14 |
周靖华,刘延虹,冯小军,谢飞舟;陕西省小麦白粉病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1998年05期 |
15 |
刘君丽,司乃国,解会敏,黄林;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药;1999年07期 |
16 |
贺丹霞;;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J];致富天地;2005年01期 |
17 |
吴禹,张子君;我省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及防治[J];辽宁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
18 |
李建军,段双科,李随院,许卫东,李恩才,李伟;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与药剂防治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97年06期 |
19 |
何文兰,宋玉立,张忠山,何家泌;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Ⅻ.小麦白粉病的研究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8年12期 |
20 |
杨辉,韩太国,戴林森,柴俊霞,张飞跃,王振声;洛阳市小麦白粉病测报技术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