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矮生性和开花的植物激素调控

宋平  
【摘要】: 以携有不同半矮秆主基因(sd-l、sd-g、sd-n(t)、sd-t(t)、sd-lsd-g)的水 稻代表性品种、野败型、BT型细胞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温敏细 胞核雄性不育系为试材,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化学试剂处理结合内源 激素、植物激素结合蛋白和呼吸强度测定等方法来探查水稻矮生性状表达和 开花的植物激素调控及其机理。 3×10~(-5)mol/L GA_3 (gibberellic acid,赤霉酸)明显促进半矮秆稻苗的叶 片和叶鞘伸长(60%-155%),6×10~(-6)mol/L IAA(indole-3-acetic acid,吲哚 乙酸)、每株100ng 24-epiBL(24-epibrassinolide,24-表油菜素内酯)仅轻微 促进稻苗叶伸长(20%左右),1×10~(-6)mol/L 5,6-Cl_2-IAA(5,6-Cl_2-indole-3-acetic acid,5,6-二氯吲哚乙酸)或4-Cl-IAA(4-chloro-indole-3-acetic acid,4-氯-吲哚 乙酸)轻微抑制稻苗叶伸长(6%-40%),1×1O~(-5)mol/L ABA(abscisic acid, 脱落酸)或1×1O~(-4)mol/L MeJA(methyl jasmonate,茉莉酸甲酯)能明显抑 制稻苗叶伸长(20%-60%)。(半)矮秆品种第二叶鞘对GA_3的敏感性明显强 于苗高对GA_3的反应,半矮秆基因在苗期对GA_3的敏感性顺序为:sd-l>sd-n(t) >sd-t(t)>sd-g,sd-g基因在sd-1对GA_3的反应中有抑制作用,sd-g对ABA 较敏感,sd-t(t)对IAA最敏感,sd-n(t)对IAA、24-epiBL不反应。水稻上部节 间伸长期,sd-1对GA_3强敏感(株高增率在20%以上),sd-g对GA_3不敏感。 GA_3促进稻苗叶片、叶鞘伸长需要IAA的存在,GA_3分别与ABA、MeJA有 拮抗作用,GA_3生物合成抑制剂:1×10(-4)mol/L烯效唑(S-3307)比6.7× 10~(-4)mol/L缩节安(1,1-dimethylperidinium chloride,DPC)更明显抑制水稻 幼苗叶伸长。除南京11以外其它(半)矮秆品种幼苗内源IAA含量都明显 低于高秆品种—南京6号,所有(半)矮秆材料内源ABA含量都明显高于 高秆品种,含sd-l或sd-n(t)的品种内源GA_(1+3)含量明显低于高秆品种,而含 sd-g或sd-t(t)的品种内源GA_(1+3)含量明显高于高秆品种,半矮秆品种幼芽GA 结合蛋白含量都低于高秆品种,尤其是含sd-g的品种;ABA结合蛋白含量 都高于高秆品种,这与它们对 GA、ABA的敏感性相吻合。南京 11是 GA 缺失的敏感性矮秆突变体,新桂透是GA不敏感矮秆突变体。半矮秆基因对 GA。响应需要 CaZ\CaM参与。 l叶 nunow水杨酸Galicylic acid,SA)能明显抑制 eJA诱导水稻开花, 而MeJA的再次处理能解除SA对MeJA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系开花的抑制效 应;0.5 mmoWIAA预先处理早用能轻微促进MeJA诱导不育系开花(开花 率增加 8个百分数L&4X 10”‘mollL 2’epiBL预处理能显著增强 MeJA对不 育系开花的诱导作用(开花串增加20个百分数* 而对于保持系,此效应不 明显:高浓度乙烯抑制MeJA的诱导作用,但乙烯作用抑制剂-A吵O3处理 的结果表明MeJA诱导水稻开花部分需要乙烯作用。醋酸、COZ诱导水稻开 花的滞后期(处理至出现开花时间)(SInin)明显短于MalA的作用 (3-40min)。外源 MeJA能促进不育系颖花呼吸作用(提高 30%左右),且 呼吸作用COZ释放的动态过程与开花进程相同步。MeJA对水稻开花的诱导 作用主要依赖于糖酵解 梭酸循环(EMP-TCACL也依赖于细胞色素途径 和交替途径,以提供能量 ^rs。c4”c咖参与 cuA诱导水稻开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盘甫,朱晓东,唐甫林,唐文勤;粳稻型非F_1优势半矮生性系列特种优质超级稻品种(系)生育期间理想株型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2 ;水稻矮生性的遗传[J];种子世界;1987年11期
3 李欣,朱立宏;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4 陈宝书;马如祥;喇子忠;;植物激素对牧草种子发芽的影响[J];四川草原;1987年04期
5 周一新,骆小俊;天然植物激素对肉猪增重的影响[J];中国饲料;1996年05期
6 梁秋霞;曹刚强;苏明杰;秦广雍;;植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7 张洋;陈志;王慧春;;2,4-D和6-BA对唐古特大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陈珂;蒋祺;类延宝;尹春英;;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9 秋菊;;巧用植物激素[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1期
10 谢利娟;麦瑞娟;孙敏;;影响植物花芽分化的内部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11 赵远林;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植物激素[J];新农业;1986年14期
12 彭惠忠;;国外大力发展肉鸡矮生性品种[J];饲料广角;1987年02期
13 T.T.Chang;王国昌;;半矮生性水稻种质的收集及其在稻种改良中的潜力[J];广东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14 刘魁英;赵宗芸;;植物激素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15 曾斌;植物激素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1998年05期
16 黎晓霞;浅谈植物激素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西南园艺;2003年03期
17 楼枝春;植物激素在花卉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2004年22期
18 李祖光;李建亮;沈德隆;;茉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08年09期
19 赵祥升;侯大斌;王惠;许源;舒晓燕;;植物激素对附子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20 周玉欣;;植物激素对叶片衰老的调控及在切花菊保鲜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蠡庆;王伯初;时兰春;龚伟;;植物细胞防御反应中的应力刺激与植物激素交互作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高国训;;蔬菜雄性不育和植物激素的关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杨和生;杨秀珍;许衡;;3种植物激素对猪笼草扦插的影响[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年军;邵旻玮;蔡西栗;;海藻中几种逆境相关植物激素的GC-MS检测方法[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肖尊安;;试管苗生根的研究[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孙大业;;细胞质外体及其信号分子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张文君;杨春华;刘帆;陈灵鸷;刘志波;;不同激素配比对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洪艳云;萧浪涛;;免疫PCR技术在激素受体蛋白定量中应用前景的分析[A];2007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徐仰仓;施定基;;液体培养下植物激素对发状念珠藻体内黄酮含量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韩晔华;周志贵;廖一平;白玉;刘虎威;;植物激素茉莉酸的手性分离及LC/Q-TOF-MS在线检测[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平;水稻矮生性和开花的植物激素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赵洪伟;植物激素对口腔鳞癌诱导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蔺五玲;人参液泡膜水孔蛋白基因PgTIP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王友华;侧根原基发生相关基因NAC1激素作用特征及RSI-1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劲;植物内源激素等物质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马良勇;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浙江大学;2007年
7 国静;水稻细胞周期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与Orysa;CycB1;1调节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菲利普;牡丹花芽发育与开花机制的生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宗学凤;黑粒小麦生长特性、籽粒营养及抗氧化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刘井兰;褐飞虱侵害耐、感虫品种水稻后根、冠的响应[D];扬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瑛;佛手瓜采后生理及种子休眠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王伟;植物激素及铝对小麦根尖有机酸代谢与分泌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卢爱华;丽格海棠离体再生过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健康;不同外源植物激素配比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阮英;番茄种子的内源激素及活性氧的变化规律与果实成熟的关系[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纪玉忠;食荚豌豆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及生理生化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林涛;水稻水分胁迫特异表达基因OsARD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童晋;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的表达的调节[D];四川大学;2005年
9 安桂花;高山红景天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解剖结构观察[D];延边大学;2007年
10 王红梅;台湾青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史晓菲;植物激素使用亟待规范[N];消费日报;2011年
2 国屏 丁云;专家为植物激素“正名”[N];扬州日报;2011年
3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刘继瑞;科学看待植物激素[N];安康日报;2011年
4 李山;两重要植物激素间也有协同作用[N];科技日报;2010年
5 黄再元;植物激素的类型及使用(上)[N];中国花卉报;2003年
6 记者 王艳红;能抗癌的植物激素被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黎彬;植物激素能增强癌症光疗效果[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江苏涟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刘远江;应加强植物激素的监管[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李川豫 李恒 牛汝花;对号入座选用植物激素[N];农民日报;2002年
10 黄再元;植物激素的类型及使用(下)[N];中国花卉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