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艹冂又)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油菜田和小麦田,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恶性
杂草(?)草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调查
了(?)草的结实特性、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中的分布,观
察了其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为了揭示(?)草种群在油麦田杂草群落中数量增长
的原因,运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其种群动态、生态位、空间分布型、及其与
其它杂草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测定。还根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实际,研究
了田间(?)草生长对油菜和小麦的干扰作用,以及化学方法和生态方法控制(?)草
的可行技术。结果如下:
1.(?)草的生长发育与油菜和小麦基本上保持同步节律性,但相对滞后。不
同植株和同一植株穗的不同部位,种子的成熟度有较大的差异。成熟种子有4
-5个月的休眠期,室温下土壤中浸水保存有利于其越夏、提高萌发率。深于
2cm的土层中,种子不能出苗。连续免耕会使种子大量滞留在0-5cm的土表
层,从而使(?)草的发生量加大。
2.(?)草的根茎叶均具高度发达的通气组织,可适应于多水环境。(?)草叶片
的上表皮细胞在横切面上的排列呈平滑的“波浪形”,其表面积较小,可能不
利于除草剂喷雾液的滞留与吸收。
3.田间(?)草的出草高峰期在油菜移栽后9周之内,而生物量的急剧增长则
在3月中旬以后。在杂草群落中,(?)草的生态位宽度居第2位,说明其有潜在
的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草与雀舌草、看麦娘、牛繁缕、早熟禾、春蓼和
稻搓菜等杂草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与它们的生态要求比较接近。(?)草在田
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包括人为的
翻耕、作物种植、施肥、除草等及其它自然因素的作用。
4.(?)草与早熟禾、牛繁缕和雀舌草等杂草种群表现为负联结关系,而与石
龙内和通泉草等杂草种群则表现为正联结关系。在实行正常农事操作的稻茬油
麦田中,与其它主要杂草种群相比,其自然竞争力弱,难以成为群落的优势
种。但其具有“喜湿性”的特点,在冬季常常积水的休闲田中,发生量可大幅
度上升。
5.由于简草生长的干扰作用,油菜的茎粗、株高、大分枝数和每株角果数
等均呈下降趋势,但每角果粒数呈上升微弱的趋势,而千粒重则不受影响。油
菜因商草生长而导致的产量损失,是直接通过每株角果数的大幅度下降而造成
的。筒草生长对小麦的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均无明显的影
响,其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是通过降低有效穗数来实现的。商草生长对油
菜和小麦的竟争临界期均在作物种植后30天至80天左右。
6.在室内条件下,推荐剂量的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肢苯磺隆、膘马、
异丙隆和飞达等除草剂,对 2叶 1心期踌草的防效均达 100%,这与生产实际
不相附合。说明尚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油菜田中,敌
草强十胺苯磺隆对苟草的防效可达 85%以上;在小麦田中,骤马、异丙隆、异
丙隆十绿黄隆和骤绿等处理,对同草的防效也在85%以上。檀物源助剂SD和
SDP的应用,可使除草剂的效果有所提高。
7.稻草覆盖、轮作紫云英和稻草焚烧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控制商草的发生
与危害。虽然、,稻底套种紫云英早期对苟草和其它杂草的控制作用不尽理想,
稻草覆盖和稻草焚烧对后期简草和其它杂草的防效较低,但后两者对商草的有
效控制发生在竞争临界期内,可以基本消除简草对作物的干扰作用;而紫云英
最终对杂草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也可降低土壤中杂草种子库的数量。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尚草的综合防治途径,还对杂草适应和农
田杂草的可持续管理进行了探讨。
|
|
|
|
1 |
贝雪芳,姜丽英,毛水林;衢州地区春大豆田杂草种群分布[J];上海农业科技;2000年02期 |
2 |
王忠武;;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2006年02期 |
3 |
伦志磊;张德安;袁俊云;孙开理;马丰蕾;;果园杂草的防除及其对果园的综合效应[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
4 |
牛红红;武巍;蔡玉红;杨建;魏春雁;;农田的杂草抗药性及其防治措施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9年04期 |
5 |
余明华;;武穴市农田杂草种类及除草剂使用技术[J];湖北植保;2011年03期 |
6 |
马晓渊;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及其治理对策[J];杂草科学;1994年01期 |
7 |
刘元荣;尚嘉彦;程亚樵;孙元锋;于思勤;王立述;;西瓜田杂草种群和防除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
8 |
陈志石;诸怡雯;王一专;李贵;褚建君;;麦田杂草群落主要杂草种群主成分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8年02期 |
9 |
赵建华;姚和金;;浙西南柑橘园杂草种群分布特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10 |
徐友千;刘伟中;曹凯歌;吴耀玉;;2.5%五氟磺草胺防除水稻机插秧大田杂草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5期 |
11 |
朱国泉;顾一心;金土泉;;上海县麦田杂草的种群变化及防除对策[J];杂草科学;1992年03期 |
12 |
王晋峰,李世丹,汤承,饶开晴,蒙琳,尹丽,毛秀梅,李强;不同管理状态下草坪植被内杂草种群入侵与比率研究[J];四川草原;2000年02期 |
13 |
陈志石;吴竞仑;李永丰;王一专;薛振东;;麦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
14 |
谷艳芳;胡楠;丁圣彦;张丽霞;;开封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15 |
尹力初,蔡祖聪;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田间杂草种群组成的影响[J];土壤;2005年01期 |
16 |
刘荆;李庆端;;淮北麦田杂草种群的分布、变迁及防除对策[J];杂草科学;1992年04期 |
17 |
于辉;阿不来提;贠静;亚里坤;张延辉;朱昊;阿力木;;新疆狗牙根制种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7年06期 |
18 |
姚和金;金宗来;杨伟斌;赵建华;张帆;;不同除草方式对浙西南柑橘园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1期 |
19 |
张泽溥;农田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值得重视[J];植物保护;1990年05期 |
20 |
黄春艳,陈铁保,王宇,孙宝宏;东部地区大豆田杂草种群演变趋势及其化学防除[J];大豆科学;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