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白粉病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克隆、特征分析、定位及表达研究

于玲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 f. sp tritic Marchal)引起的世 界性真菌病害,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是培育抗性品种。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 所培育的6VS/6AL易位系带有目前我国最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本研究以 抗病易位系6VS/6AL及感病亲本扬五为材料,分离、克隆、分析与白粉病抗性 相关的基因,以期深入研究Pm21基因的抗病分子机制,并为最终克隆Pm21基 因奠定基础。 1.根据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并参照大麦、小麦、水稻等作物 中分离的防卫反应基因及大麦Mlo基因设计特异引物,以经白粉菌诱导后的易位 系和扬麦5号cDNA为模板进行RT-PCR筛选。共获得8个与小麦白粉病抗性相 关的侯选基因。其中,利用特异引物,从小麦中分离获得了与大麦病程相关蛋白 1、类甜蛋白及小麦β-(1.3,1.4)葡聚糖苷酶高度同源的基因序列,进一步利用RACE 技术获得了小麦病程相关蛋白1全长cDNA克隆(Ta-Prl)(GenBank登录号 AF384143),通过筛选已构建的易位系cDNA文库,获得了小麦类甜蛋白全长 cDNA克隆(Ta-TLP)(GenBank登录号AF384146);利用简并引物,从小麦 易位系cDNA中,首次分离Cyclophilin基因(Ta-Cyp)(GenBank登录号 AF384147)和H~+-ATP酶基因序列(Ta-MAH)(GenBank登录号AF384148) 以及与大麦、玉米等植物NBS-LRR抗病蛋白有极高同源性的cDNA序列(Ta- RP);根据大麦白粉病基因Mlo,设计二对特异引物。将易位系经白粉菌诱导后, 提取mRNA,并反转录成cDNA,进行PCR筛选、克隆、测序,最终获得了二 个小麦Mlo基因全长cDNA克隆(Ta-Mlo、Ta-Mlo1)(GenBank登录号AF384144、 AF384145),利用简并引物也从易位系mRNA反转录的cDNA中扩增获得了一 段与大麦Mlo蛋白高度同源的cDNA序列。对上述分离、克隆的基因进行了序列 比较研究和蛋白一级、二级结构比较分析。 2.为深入了解克隆基因是否与6VS/6AL易位系的抗病性相关,本研究将抗 病易位系及感病亲本扬5经白粉菌诱导(0,12,24,48,72h)后提总RNA,转 膜。进而对克隆的一系列基因进行了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病程相 关蛋白1基因(Ta-Pr1)及类甜蛋白基因(Ta-TLP)为诱导表达基因(非诱导对 无转录物累积),其余基因在非诱导时均有本底水平表达,但经白粉菌诱导后, 表达水平明显增强,并发现各基因在经白粉菌诱导后的抗病易位系及感病亲本杨 5中表达方式明显不同,证实分离、克隆的这些基因与易位系抗病性是相关的。 3.为研究克隆的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结构以及抗病易位系6VS上是否携 有这些基因,通过提取易位系,扬5、簇毛麦、簇毛麦-硬粒小麦双二倍体DNA, 进行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克隆的小麦病程相关蛋白 1 基因(TaPrl)、 CyClophilin基因(Ta-Cyp)及J麦Mlo、Mlol基因(TaMlo、TaMlol)在J麦 基因组中均为 2—3个拷贝,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为 l—二个拷贝,而小麦 卜门.3,1.川葡聚糖苦酶(TOLMZ)和H”-ATP酶基因(TUMAH)均为单拷贝。 研究发现,Ta-Prl和Ta(yp基因在扬5、易位系之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Southern 分析证实易位系6VS上携有Ta-Cyp基因。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及缺失体系, 己将Ta七 基因定位到小麦6A、6B、6D染色体上,将Ta-TLP定位到7B、7D 染色体;并将小麦Ta-Mlo基因定位到ZAL,ZBL,ZDL的特定区域上。 4.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表达载体,使 Ta-Mlo、TaMlo及 Ta1LP基因在 大肠杆菌溶源菌 BLZI(DE/中得以表达,通过制备抗 TaMlo、TaMlo和 Ta TLP表达产物的兔抗血清,对经白粉菌诱导后的抗病易位系(6VS/6AL)和感病 亲本扬 5幼苗叶中表达的 Mlo、Mlo及 TLP蛋白进行兔疫印迹检测(western杂 交)。结果表明,小麦叶中Ta-Mlo蛋白为膜结合蛋白;并发现仅在小麦叶经白 粉菌诱导后,才能检测到该蛋白,表明Ta-Mlo蛋白为诱导表达产物。且扬5、易 位系中,该蛋白在表达时问及表达量上均存在差异,暗示M。蛋白与易位系的抗 病性是相关的。本研究中没有检测到 Ta-Mlo 的表达产物。研究发现,Ta-TLP 蛋白存在于小麦叶细胞蛋白中,其为诱导表达产生,在诱导后的扬5、易位系中 其表达量明显不同,表明该蛋白在易位系的抗病过程中有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5.通过田间及细胞遗传学鉴定,获得了感白粉病的小麦.簇毛麦6V缺失附加 系*n=44)Nel石Vs2X通过 C分带及原位杂交发现感病的 6V缺失附加系中 6V 染色体已丢失染色体短臂 46%的远侧端。利用现有的 12个小麦族第六群短臂 yLP 探针,对该材料及抗白粉病的 6V缺失附加系uel.6Vsl)材料进行 yLP比较 分析,没能找到多态性标记。需进一步寻找与之更近的分之标记,该缺失附加系材 料的发现对 PmZI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具重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洪敬欣,彭永康;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V染色体RAPD标记筛选[J];华北农学报;2004年03期
2 齐莉莉,陈佩度,刘大钧,周波,张守中,盛宝钦,向齐君,段霞渝,周益林;小麦白粉病新抗源——基因Pm21[J];作物学报;1995年03期
3 ;抗白粉病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选育及Pm21基因染色体定位[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05期
4 张志雯;陈于和;王黎明;李兴锋;王洪刚;;小麦-簇毛麦种质系‘山农03071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5期
5 陈升位;陈佩度;;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性EST标记的开发及缺失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5期
6 胡英考;诱导产生小麦外源基因易位系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陈佩度,周波,齐莉莉,刘大钧;用分子原位杂交(GISH)鉴定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J];遗传学报;1995年05期
8 钟少斌,张德玉,李浩兵,姚景侠;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DNA原位杂交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4年03期
9 李纯正;尹凤英;黄海泉;王振英;彭永康;谢超杰;刘志勇;孙其信;杨作民;;由簇毛麦V染色体引起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中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变化(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10 侯璐;宋晓贺;路亚明;胡茂林;贺苗苗;井金学;王保通;;小簇麦易位系V9128-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09年01期
11 袁文业;张美荣;裴自友;孙玉;白建荣;孙善澄;;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12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3年01期
13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14 李辉,陈孝,辛志勇,徐惠君,马有志;组织培养诱导普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系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5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王纶,王星玉;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年04期
16 李辉,陈孝,辛志勇,马有志,徐惠君;普通小麦-簇毛麦6DL/6VS抗白粉病易位系的选育及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17 张佰臣;小麦黑麦易位系生产现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8 苑泽宁;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鉴定及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9 杨足君,李光蓉,任正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四川小麦转移的分子标记育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0 刘大钧;向小麦转移外源抗病性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奇;王秀娥;陈佩度;;簇毛麦籽粒贮藏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易位系选育[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宗祥;张怀琼;张怀渝;晏本菊;任正隆;;高效的小麦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唐益苗;李连城;马有志;;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克隆[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佩度;王秀娥;王苏玲;周波;张守忠;冯祎高;亓增军;庄丽芳;刘大钧;;利用染色体工程创造携有外源有用基因的新种质[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怀谷;王裕中;史建荣;潘跃东;;禾谷丝核菌胞外酶的产生及其对小麦作用的研究[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志敏;王树安;苏宝林;;小麦小穗的离体培养[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7 马兴林;梁振兴;;小麦分蘖发生、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的研究(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8 马兴林;梁振兴;;小麦穗分化同内源吲哚乙酸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玉米素关系的研究(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9 韩桂仲;段爱菊;刘顺通;刘长营;张自启;牛献伟;;小麦不同品种(系)对棉铃虫的抗性研究简报[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杨胜利;马玉霞;吕海英;;小麦优质化技术发展趋势与推广对策[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玲;小麦白粉病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克隆、特征分析、定位及表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陈新宏;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王小利;粘类小麦CMS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育性基因载体替换后新不育体系的建拓[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睿辉;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5 张瑞奇;簇毛麦籽粒硬度基因和贮藏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易位系选育[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秦跟基;根据抗病基因保守区克隆小麦抗病基因及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7 陈升位;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小片段易位的高效诱导和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赵万春;普通小麦—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S·1VL和T1DL·1VS的创制、鉴定和性状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成;多年生簇毛麦基因组新重复序列的分离及其在小麦抗病新种质鉴定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马雷;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志国;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KL基因在小麦远缘杂交中的遗传与应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迅奋;小麦抗病及其相关基因候选克隆的定位与SSR标记的定位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王睿;三个簇毛麦易位系抗小麦条锈病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益苗;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和抗逆相关基因的克隆[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5 张小村;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6 彭丹辉;小麦苗期热胁迫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朱永飞;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SSR标记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赵虹;小麦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抗除草剂基因的导入[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许景升;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相关片段的克隆和鉴定[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章乐;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片段的筛选、克隆及序列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延宏;品质差投入高影响小麦发展[N];科技日报;2003年
2 刘洪春;怀远145万亩小麦全面开镰[N];蚌埠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杨玉栋朱永生;泗水抓好小麦秸秆禁烧及利用[N];济宁日报;2007年
4 史润生;山西小麦去年减产较多 今年与去年一样不容乐观[N];粮油市场报;2006年
5 万达期货 李警卫;美盘利多恐慌挥之不去 郑盘徘徊之中意欲突破[N];粮油市场报;2007年
6 王伟民;我市夏收进入收官[N];苏州日报;2007年
7 高传立;我市万亩连片小麦亩产创新高[N];徐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冬玲;河南小麦“出访”东南亚[N];中国质量报;2003年
9 ;2002我国小麦出口优势分析 有备便有商机[N];农民日报;2003年
10 课屏昕;邢台 小麦交易平淡[N];农民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