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农产品贸易也日益显示出自由化的趋
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生产将会受到国际市场日益强烈的冲击,并进而
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但自1996年年底以来,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后长期停留在较低水
平,农业生产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己成为农业发
展的紧迫任务。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中,各国应当根据各自的资源禀
赋状况,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安排国内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
利。比较优势原理也要求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各地区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实
现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合理布局以及地区生产结构的调整。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的生产仍然在很大程
度上受各级政府的干预,加上运输和储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信息流通不畅,
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且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内农产品统一市
场,各地的农业生产多少还带有盲目性和自给自足的性质。因此,随着市场导向的改
革进一步深入,农业结构调整的余地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有可能更加扩大。加入世贸
组织虽然会给我们的农业带来国际竞争的压力,需要我们加大结构调整的幅度,但同
时它也为我国以国际市场为背景进一步扩大市场结构调整的范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我们要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特别
是地区比较优势,为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
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比较优势差
异,在详细分析各地区主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格局的基础上,为全国农业生产的总
量结构调整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研究以整个中国以及分省市的农业生产为考察和分析对象,从全国和分省市两
个层次上展开,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优势指数法测定和掌握1993-1998年中国
和中国各省市主要粮食产品(包括早籼稻、晚籼稻、中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
豆、高粱和谷子)、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棉花、烤烟、晾
晒地、熟红麻、芒麻、甘蔗、甜菜、桑蚕茧、茶、苹果、柑和桔)和主要饲养业产品
(生猪、菜牛、菜羊、肉鸡、蛋鸡、奶牛和淡水鱼精养)生产的比较优势,详细剖析
我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变动的规律与趋势,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以
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研究最后以种植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了在保
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种植业生产结构时
调整方向和相应政策。
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因耕地资源匾乏,人均耕地少而在粮食作物等耕地密集型的
农产品生产上缺乏比较优势,并且比较优势还在进一步下降,但我国农业比较优势依
然存在于某些方面,尤其是在众多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和水畜产品的生产上我们具
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地区差别,我国总体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
产品在某些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这种品种差异
和广泛的地区差异为中国通过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贸易获得更多廉价农产品以满
足国内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国完全应当积极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具有比
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并扩大出口,而通过国际贸易获得食物供给,通过国际
分工赚取比较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照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格局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业挣产值。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以对我
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的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研究最后论证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
的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建议以及相关的
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为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
构,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
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者理解如何以及在多大程
度上可以调整政策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帮助农民了解自己拥有的潜在比较
优势,以及当市场条件允许时如何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以增加收入。在中国面临加入
世贸组织并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新形势面前,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帮助有
关各方更好地认识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流
通的格局。
本研究为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
研究过程中建立的CAMS模型使得比较优势的动态监测变得较为简单,这也完全符
合结构调整这一工程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因此,不仅本研究的有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