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春明  
【摘要】: 本研究以水稻重组近交家系为材料构建了饱和的RFLP遗传图谱,对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xcens Distant)抗生性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遗传分析,并根据其结果,对抗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的近等基因系接种二点黑尾叶蝉,研究了水稻对二点黑尾叶蝉抗生性的遗传规律;将抗虫基因两侧的RFLP标记成功地转换成CAPS标记,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了抗叶蝉基因Grh2的回交转育。此外,还对水稻杂种不育、F_2不育及抽穗期性状进行了QTL作图和遗传分析。结果如下: 1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用籼稻品种ARC10313(父本)与粳稻品种台中65(母本)杂交组合衍生的125个重组自交家系F_(10)世代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因采用了参照图谱(Harushima 1998,Tsnematsu 1996)中靠近顶端的标记,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全图总长1462`4cM,含113个分布匀称的标记,图中标记位置与两个参照图谱基本符合,可以用于各种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在染色体3,6,9,10和11上,探测到部分标记的遗传存在偏分离。利用该图谱进行了抗虫和不育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2 二点黑尾叶蝉抗生性QTL定位和遗传分析 二点黑尾叶蝉,简称GLH(Green leafhopper),分布几乎遍及所有稻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温带亚洲的主要水稻害虫。以台中65(粳稻)/ARC10313(籼稻)的重组近交家系为材料,对CLH抗生性进行全基因组QTL分析,检测出的4 个叮L座位中,有 3个来自于 ARC1们13,还有 1个来自于粳稻品种台中 65。 另一万面,黑尾叶蝉简称GRH(Green rice leafhopper),hi-6k4是4 个抗 GRH的基因。因为本研究在第 3和 11染色体上发现的两个抗 GLH的主效 QTL 分别与已报道的抗肌H基因r肋4和0厂力2位置接近,所以对0了力丫和Grh二的近 等基因系进行GLH接种鉴定和杭生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同时拥有两个抗GRH基 因的近等基困系(基因型 CfhZ/ffoZ CkhErbhFk4),对矾H表现高抗。已报道的 抗从H的基因有9个(0hi-g肋尺 0功,其中G力、Wb3和W力6分别位于第 4、10和 5染色体上,而其它抗队H基困的住点不详。本研究在第 3和 11染色 体上检测到的这两个新的抗肌H基因,其位置和效应与2和a竹4基本一致。 3抗GRH基困的回交转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品种DV85抗黑尾叶蝉基困6rkZ位于第11染色体上,台中65为一个 综合性状好但对黑尾叶蝉敏感的品种。OSP和W40为0厂力2两侧的RFLP标记, 本研究将这两个标卡己成功地转换为在亲本间具有多态的CAPS标卡己。并以台中65 作为轮回亲本与抗性品种DV85连续回交得到回交高代BC人群体,在进行抗叶蝉 性状的表型选择的同时,利用M2基因两侧的CAPS标记对枕J;进行了标记辅 助选择,这样所选出的个体具有台中 6 5的遗传背景且携带纯合 CrhZ基因,可作 为聚合抗叶蝉基因培育新品种的重要中间材料。利用所获得的分子数据和抗性数 据计算了两个CAPS标记与2的连锁距离,分析了该选择方法的效果。所采用 的 DNA简易提取法、CAPS引物设计和CAPS标记辅助选择等配套方法具有快速、 易行、高效的特点,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水稻各重要农艺性状的选育改良中。 一水稻F;不育性状的遗传研究 以台中 6 5(粳牙)/ARC 313(粗稻)的重组自交家系 F;。代材料与亲本台 中65回交得到回交F;代群体(即BF;家系),观察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性状进 2 行叮L分析,检测出3个。J、穗不育和1个花粉不育叮L,而且有1个。1、穗不育位 点和花粉不育位点重叠于第 7条染色体的 RFLP标iC R1789处,该座位与已报道 的恢复基因Rf4对应。 5水稻 F。不育蛐穗期性状遗传研究 以台中65(粳稻)侣hadua(4i稻)杂交F;代群体构建的RFLP连锁图谱, 含 9 4个分布较为均匀的标i乙 对 F厂小穗不育性状进行单点分析和区间分析的结 果基本一致:有两个巳小穗不育叮L座位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砌N厂-伽”帖 之间和染色体8的C187--opb3P厂之间,而且该两个OTL均为新检测出的座位; 检测出5个抽穗期OTL,其中3个座位在单点分析和区间分析中的结果一致,分 另位于染色体1 的砌bll 3 工地夕46,染色体4的ogj-*3工 O“-O121染 色体8的o6个0121,另外,染色体6的砌bZ厂为单点分析结果,染色体10 的R71dC40)为区间分析结果。由于染色体1上的F;不育叮L和抽穗期叮L重 叠,该OTL效应是属于遗传效应还是属于环境效应(迟抽穗)所致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位于染色体 1和 10上的抽穗期 OTL座位为新检测的座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文芳,王祥庆;为害水稻的几种叶蝉、飞虱卵的识别[J];昆虫知识;1981年03期
2 王皖石,张延琪;怎样识别和防治稻叶蝉[J];中国农村科技;1997年02期
3 杜祖辉,罗元常;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为害苦楝树[J];昆虫知识;1964年03期
4 陈人禔;几种常见叶蝉产卵瓣形态的观察[J];昆虫学报;1964年04期
5 王桂荣,李先叶,任莲霞,郑平;大青叶蝉化学防治试验报告[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年S1期
6 陈益生;水稻普矮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1997年03期
7 张务民,周祖基;为害喜树几种叶蝉的识别[J];四川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8 王隆生;防治大青叶蝉可减轻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J];落叶果树;1995年04期
9 李中焕,胡卫江,王爱静;大青叶蝉的预测预报[J];新疆农业科学;1995年06期
10 谢国干,谢冰清;叶蝉对杧果的为害性及其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0年04期
11 王丽艳,钟湘植,辛惠普;寒地水稻大青叶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2 ;叶蝉卵褐腰赤眼蜂生物学特性及保护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75年01期
13 杨友兰;新建果园大青叶蝉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4期
14 刘润元;间作苹果园大青叶蝉的防治[J];北方果树;1995年02期
15 张文彩;大青叶蝉在武威市生活习性及防治[J];北方园艺;1996年02期
16 陈斌,严诗福;杂交水稻制种田普矮病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1999年S1期
17 李子忠;贵州常见水稻叶蝉种类的识别及其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1979年03期
18 李子忠;;贵州凹大叶蝉属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84年01期
19 于江南,陈燕,魏建华,曲丽红,柴燕,任玲;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及防治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0 张运胜;水稻撩穗收割好[J];湖南农业;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俊;张伟;刘夏;张美;符稳群;吴克强;;水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的功能初探[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徐志平;潘云枫;王国金;侯建坤;;水稻种传病害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宋平;曹显祖;梁建生;吴永宏;;水稻幼芽膜上GAs专一结合位点研究初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4 廖金凤;;海南省水稻中微量元素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建华;王应;贺存;罗效良;;水稻长效专用肥试验示范效果[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启发;;中国科学家阐明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传平;李芳柏;刘新铭;王世华;;叶面施用两种硅溶胶抑制水稻籽粒Cd吸收及其机理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瑛;宣红;佘德红;吴跃进;;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方法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华林;吕亮;张舒;丁振华;董金梅;文佳;牛林;;水稻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的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10 杨文钰;马均;杨世民;袁继超;;杂交稻施用赤霉素双增技术的理论和应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明;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郎有忠;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3 祁碧菽;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OsCAX3的功能、表达特性及调控序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洪家;水稻不定根发生基因AR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程玉祥;水稻NADP-苹果酸酶与逆境关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李永夫;水稻适应低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刘红艳;水稻水孔蛋白与钾通道协同调控及参与种子萌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刘学群;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候选基因的筛选与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陈学峰;水稻杂种与亲本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武;中国圆冠叶蝉族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孟宪梅;水稻若干形态、生理指标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3 方军;转HVA1基因水稻的鉴定及其快繁殖体系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俞伟伟;水稻半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吴桂成;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郝文媛;水稻高效受体系统的建立及两种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7 魏峰;水稻剑叶主要光合参数衰退进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韦海宏;水稻RNPR1基因的功能鉴定[D];广西大学;2003年
9 樊叶杨;水稻矮秆基因d62(t)的精细定位[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赵艳红;水稻化感种质鉴定与化感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昌爱;海南种水稻更保险了[N];人民日报;2008年
2 王兰;吉林水稻市场价格走势比较稳定[N];粮油市场报;2004年
3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严恒元;全球水稻生产浮现“赤字”危机[N];经济日报;2004年
4 记者 范建;我国率先克隆出水稻功能基因[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宋逊风;德农效应引起业界关注[N];农民日报;2003年
6 毛国强;水稻温室育秧技术[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通讯员 苏丽菊;巍山强化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措施[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胡春龙;亩均增效30至50元[N];金华日报;2007年
9 何晔 首席记者 王森;我市召开水稻机械插秧演示会[N];盘锦日报;2006年
10 邹渠;小春粮食:可望实现连续4年增产 大春水稻:仍有500万亩等水栽插[N];四川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