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属(Iris L.)部分植物资源评价及种质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从部分我国原产鸢尾的抗旱性、鸢尾软腐病害、矮生和抗软腐病新品种选育以及ISSR分子标记在鸢尾属植物资源保存、鉴定及评价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鸢尾属部分植物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1.1 根据鸢尾属(Iris L)5种植物致死性干旱胁迫处理后复水再生萌发能力及成活率与其抗旱性程度的相关性,初步确定了供试5种鸢尾抗旱性自强而弱的排序,即德国鸢尾(Iris gemanica)>鸢尾(I. tectorum)>黄菖蒲(I. pseudacaorus)>溪荪(I. sanguinea)>马蔺(I. lactea var.chinensis),其中德国鸢尾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即在盆栽干旱胁迫处理35、48天后的复水再生萌发和成活率分别达到了83.33%和73.68%,鸢尾次之为52.9%和37.5%,对照马蔺仅为23.8%和14.8%。研究还表明,通常用于水生、湿生栽培的黄菖蒲,不仅可以旱生栽培,同时还具一定的抗旱能力。
1.2 进行了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5种鸢尾抗旱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叶含水量、膜稳定性、可溶性物质的渗透调节以及叶绿素含量等8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及规律与各植物种类的抗旱性密切相关,并与致死性干旱胁迫处理所反映的5种鸢尾抗旱性一致。
2.鸢尾属植物软腐病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研究
从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栽培品种软腐病感病症状植株上分离到的细菌菌株,结合菌株形态、致病性、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欧文氏菌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dder, Mc Fadden Dimock)。
3.鸢尾矮化、抗病改良育种研究
3.1 由于所选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s L.)杂交亲本种质的遗传背景复杂,因此,其一些表型性状特别是花色在杂种后代分离中,除了得到与亲本花色表型性状相同或相近花色后代个体外,在其中间色系列中还出现了与亲本花色差异较大的个体后代。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德国鸢尾品种间杂交,杂交亲本之一花色为紫色的杂交组合,其杂种后代花色分离规律表现为:紫色花色相对于黄、白、粉、
红等色系具有更强的遗传能力.表现在上紫色和近紫色花后代单株比例数相对于
黄、白、粉等花色的单株比例占有绝对优势.
3.2在德国考尾种内杂种后代株高性状遗传中,高株性状相对于矮生有绝对强
的遗传能力.杂种后代不同株高比例数依次为111级》11级W级》I级.德国聋
尾的矮生植株需要通过与矮生品种反复杂交筛选得到.
3.3选用双亲之一杭病亲本的杂交组合,是筛选培育抗病性杂种后代的有效方
法,所得杂交后代与对照比,可提高成苗率26.3%一28.7%,降低病株率17.6-
20.3%.本研究得到的具有良好抗病性状的杂种单株,其杭病性通过4个完整生
活周期的病圆观察得到了初步验证.
3.4本研究配五选育矮生后代杂交组合5个,,配置选育杭病后代杂交组合3个,同时
进行了杂种后代优株的筛选,并从杂种后代中选出矮生盆栽类单株8个、杭病单株5个.
4.聋尾须毛附属物亚属部分种质的1 SsR分析
4.1利用IssR分子标记的15个有效引物对德国考尾38个品种(基因型)指纹图谱的
分析结果表明,德国聋尾各栽培品种间具有的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在共检测到的1“
个位点中,多态位点为148个约占总数的89.7%.
4.2依据15个有效引物所产生的165个ISSR标记为表征性状.所建立的德国考尾38
个品种DN人分子系统聚类图,将鸯尾38个品种划归为A、B、C、O、ES个群,其中A
群包含了31个品种,B群和E群各包含1个品种,C群包含2个品种,D群包含3个品
种;同时说明,对一个物种的研究历史越久、栽培品种数量越多、应用越广泛,这一物
种下的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就越复杂,其遗传的多样性表现的就越丰富.
4.3运用ISsR分子标记的DNA特殊谱带标记,能够有效地对亲缘关系较近的38德国
考尾栽培品种(杂种单株)基因型进行鉴定.因此,认为1 SSR分子标记是用于聋尾种
质(品种)鉴定以及遗传多态性检测等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奔尾属;种质资源;抗早性;矮生观赏地被植物;抗病性;杂交选育;1 sSR.
|
|
|
|
1 |
苏东岩;唐世雄;游泳;雍文;马振江;喻菊芳;;金矮生苹果引种观察[J];宁夏农林科技;1993年02期 |
2 |
李秀梅,任琼丽;早熟优质菜豆—日本矮生菜豆[J];云南农业;1999年12期 |
3 |
李邦法;矮生芸豆品种——邹平白玉[J];中国农垦;1999年10期 |
4 |
;分离植物矮化基因培育矮生高产作物[J];安徽农业;2000年06期 |
5 |
余继红,欧阳延生;矮生象草引种栽培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6 |
王国华,张国华;丽江山定子15个矮生单系的离体培养[J];中国果树;2003年04期 |
7 |
于忠香;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J];北方园艺;2004年01期 |
8 |
В、И、谢宁
,汪景彦;短枝型苹果品种的砧木[J];落叶果树;1985年01期 |
9 |
温海军;菜豆新品种──意大利矮生玉豆[J];蔬菜;1999年11期 |
10 |
王天放;巴庆良;;金矮生——抗旱性好[J];北方果树;1988年01期 |
11 |
周钟毓;詹赛荣;陈传琴;郭祁源;刘晋兴;;橡胶树气孔密度与矮生的关系[J];热带作物学报;1989年02期 |
12 |
王佩芝;矮生直立早熟高产豇豆品种中豇1号[J];中国种业;2000年02期 |
13 |
董存吉,郝福廷,张眉槐,冀月林,郭蒲生,敬国星,乔存田;单基因br_(-2)矮生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14 |
杨云广;;矮生无蔓金丝瓜[J];农村.农业.农民;2001年12期 |
15 |
刘佳,徐兆生;矮生极早熟豌豆春早豌豆[J];农村百事通;2002年16期 |
16 |
陈昭文;梁永红;万承谨;尹有田;;金矮生苹果在天水的表现及其栽培要点[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3期 |
17 |
唐秀芝,张维强;苹果种质资源矮生基因型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1年01期 |
18 |
;矮生芸豆──地豆王1号[J];吉林农业;1999年10期 |
19 |
何任红,周兴元,马爱军;日本矮生沿阶草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4年11期 |
20 |
;报刊摘引[J];山西果树;2005年03期 |
|
|
|
|
|
1 |
张好好;蒋昌华;秦俊;肖月娥;胡永红;;鸢尾属部分品种抗逆性研究[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
2 |
黄苏珍;顾姻;韩玉林;;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
3 |
刘艳珍;崔再兴;王子胜;朱鹤;韩晓君;胡玉枢;;辽棉品种的选育进程[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4 |
秦民坚;徐珞珊;田中俊弘;王强;徐国钧;;中国鸢尾属植物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与系统学意义[A];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5 |
沈云光;冯宝钧;管开云;;云南鸢尾属植物的引种栽培[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
6 |
牟少华;孙振元;彭镇华;高志民;郭起荣;;部分鸢尾属植物的叶绿体DNA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
7 |
黄河勋;林毓娥;梁肇均;于远;王瑞;;南瓜矮生性状遗传研究初报[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8 |
王喜庆;倪淑君;温玲;;龙甜雪冠甜瓜品种的选育[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9 |
秦民坚;束盼;吴刚;;中国鸢尾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
10 |
彭先文;梅书棋;孙华;李良华;宋忠旭;郭万正;;湖北白猪优质系杂交选育进展[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