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半不育突变体W207-2的育性分析及花粉半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李万昌  
【摘要】: 突变体是研究基因表达与功能分析的良好试验材料,也是当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雄性不育突变体在植物的育种、遗传学、生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为了更好地理解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需要识别和分离涉及此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有基因,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 有关水稻半不育的报道多以籼粳杂种半不育为主,并提出了很多假说,但半不育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究其原因,这种半不育是由籼粳间互作引起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不同的组合可能具有不同的不育位点,研究起来较为困难,若能用稳定的半不育材料进行研究,阐明半不育产生的分子机制,对克服生产中遇到的半不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研究对稳定的半不育突变体材料W207-2进行了半不育机制的研究和花粉半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所得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水稻及其它禾本科作物半不育性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用突变体材料W207-2分别与粳稻品种Nipponbare和广亲和品种Dular(籼稻)进行正反交分析表明:W207-2的半不育性受隐性核基因控制,不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在双目解剖镜下观察到W207-2的花药瘦瘪且开裂性差,而Nipponbare的花药饱满且开裂性好。由于花药开裂性差,造成花粉散出量减少,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散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和萌发的花粉粒总数减少,继而导致小穗育性降低;花粉的半不育性可能是造成花药开裂性差的原因之一。 2.通过对W207-2/Nipponbare的F_2群体分析表明,半不育性受生育期影响较小,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19);对W207-2/Nipponbare的F_2群体中291个单株和W207-2//W207-2/Nipponbare群体中137个单株的遗传分析表明,W207-2的半不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分别用W207-2和Nipponbare的花粉给W207-2及不育系六盐189A、丙8979A和9522A进行辅助授粉,验证了W207-2的半不育性主要表现为花粉半不育,雌配子育性正常。 3.通过石蜡切片对Nipponbare和W207-2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W207-2的花药在造孢细胞和花粉母细胞时期,药室中有染色极深的“染色质黑块”,造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而导致小孢子部分败育;W207-2的绒毡层延迟解体是其小孢子部分败育的另一原因。此外,W207-2的药隔微管束发育不良及药室发育异常也可能是其半不育性的一个原因。用整体染色-透明法观察Nipponbare和W207-2的胚囊育性,发现其育性正常。W207-2的半不育性主要是由其雄配子发育不良造成。 4.利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测定了水稻半不育突变体W207-2及其野生型Nipponbare在幼穗发育过程中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内源IAA,GA_4,iPA,ZR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W207-2的叶片,小穗和花药中IAA,GA_4和iPA的含量均低于Nipponbare,且IAA+GA_4+iPA与ABA+ZR之比值也始终低于Nipponbare,而ZR和ABA的含量则高于Nipponbare,提示W207-2叶片,幼穗和花药中IAA,GA_4,iPA,ZR和ABA含量出现了异常,且IAA,GA_4和iPA亏缺以及ZR和ABA盈积可能与半不育发生有关。 5.选择花粉育性作为育性指标,随机选择W207-2/Dular F_2分离群体中的20株半不育单株及20株可育单株,分别将各株的叶片等量混合后提取DNA,构成半不育混合基因组池和可育混合基因组池。对两混合基因组池进行全基因组SSR分析,分别在第5、7和8染色体上检测到有多态的标记。随后用W207-2/Dular F_2群体中的182个单株构建了第5、7、8染色体的分子连锁遗传图谱,并进行了QTLs检测,在第8染色体上标记RS41和RM6356之间检测到1个花粉半不育位点,命名为pss1,其LOD值为48.3,贡献率为70.5%。 6.以W207-2与Nipponbare杂交F_2群体中291个单株对花粉半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确定了原始花粉半不育基因突变位点为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pss1,即由正常品种Nipponbare变为花粉半不育W207-2是pss1位点上基因突变的结果。进一步用9600株W207-2/Dular F_2分离群体中2100株纯合隐性半不育个体将该半不育基因pss1精细定位于CAPs标记L2和dCAPs标记L3之间,距两标记的距离均为0.02cM。两标记位于同一PAC克隆P0470F10上,物理距离约为28kb,对此片段进行分析,预测到5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putative ribonuclease PH,putative avr9 elicitor response protein,kinesin1-like RNA-binding protein,putative RNA-binding protein RNP-D precursor和putative 40S ribosomal protein S13。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亮杰;周海鹏;占小登;楚宗丽;程式华;曹立勇;;一个水稻金黄色颖壳和节间基因的遗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08年04期
2 龚晓平;杨正林;赵芳明;钟秉强;凌英华;何光华;;一个水稻抽穗期主基因Hd(t)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J];作物学报;2007年11期
3 初明光;李双成;王世全;邓其明;张婧;丁磊;文勇;郑爱萍;周星宇;李平;;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09年06期
4 龙美西;王玉平;石军;陈家彬;李仕贵;;一个水稻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1期
5 车俐晓;陈杰;展霞;桑燕;刘敏;刘保申;;水稻矮秆突变体sde(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4期
6 金祥;;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披叶性状的遗传分析[J];农技服务;2008年08期
7 张力科;高用明;;水稻叶色突变体及其基因定位和克隆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9年02期
8 张上都;余显权;赵福胜;马天进;;一个水稻脆秆重组体的遗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9 游小庆;桑贤春;赵芳明;凌英华;李云峰;杨正林;李楠;何光;;水稻窄叶突变体nal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2期
10 张书标;胡瑞;房贤涛;杨绍华;;4个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评价[J];引进与咨询;2006年12期
11 刘晓玲;毛毕刚;刘华清;陈建民;田大刚;王锋;;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9年02期
12 李瑞清;武立权;舒庆尧;赵海军;吴殿星;王荣富;;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_9的特性研究[J];核农学报;2010年05期
13 马天进;余显权;赵福胜;;水稻叶片的卷曲特性及其遗传分析[J];种子;2011年04期
14 汪秀志;张红宇;李云;汪旭东;吴先军;;乐香202B早熟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15 李楠;桑贤春;赵芳明;凌英华;李云峰;杨正林;何光华;;水稻窄叶突变体nal(t)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J];植物学报;2010年02期
16 吴春珠;程祖辛;赵明富;郑建华;杨聚宝;;水稻雄性不育系博白A的抽穗期遗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17 蒋召雪;王世全;邓其明;何体宏;李平;;一份新型水稻极度分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4期
18 王明湖;连瑛;;水稻穗离体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10期
19 杨雷;柳絮;吴振映;王文英;姚方印;刘开启;;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抽穗期QTL鉴定及遗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0 徐云碧;申宗坦;;水稻分蘖角度基因分散态组合的检测及遗传分析(英文)[J];浙江农业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贤文;祝增荣;滕凯;A.Romena;M.Cohen;程家安;;水稻抗螟性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王东;任光俊;黄;;水稻光滑叶基因精细定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陆燕鹏;万邦惠;陈雄辉;彭海峰;梁克勤;;短光低温不育水稻不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4 王秀山;范玉琴;李德红;;水稻B1—24半矮化突变的细胞学观察[A];2009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志刚;江玲;余传元;谢坤;刘玲珑;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精细定位水稻杂种不育基因S-31[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沈革志;王新其;殷丽青;王江;李琳;张景六;;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rf152)的遗传分析和PCR分子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王才林;赵凌;周寿芳;;广亲和eui水稻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的遗传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庄杰云;樊叶杨;杜景红;龚俊义;;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产量性状QTL的分解[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9 谭艳平;覃瑞;李绍清;刘学群;朱英国;;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飞;孙凌飞;郑小红;朱磊;李思思;阎新;余潮;朱友林;;水稻bel基因区域的SNPs连锁图谱的构建[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万昌;水稻半不育突变体W207-2的育性分析及花粉半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朱速松;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华清;水稻花发育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功能冗余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4 赵祥强;水稻半矮秆基因sdt2的鉴定、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筛选[D];扬州大学;2005年
5 薛大伟;两个水稻花器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段远霖;三个水稻生殖发育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遗传分析及有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7 刘学群;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候选基因的筛选与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洪家;水稻不定根发生基因AR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春连;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邵元健;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精细定位[D];扬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涛;水稻不定根发育相关突变体karl2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安永平;水稻抗旱性指标筛选及主要抗旱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樊叶杨;水稻矮秆基因d62(t)的精细定位[D];浙江大学;2004年
4 俞伟伟;水稻半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杨龙;水稻sdn(t)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6 高奋明;一个水稻半矮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文丽;水稻脆性突变体的鉴定和水稻早代稳定的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罗继景;水稻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群体的构建和最长根长QTL及轮生枝梗基因的定位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靖宇;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初级物理图谱的构建[D];武汉大学;2003年
10 余东;三个水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单侧卷叶基因url1(t)的定位[D];广西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昌爱;海南种水稻更保险了[N];人民日报;2008年
2 王兰;吉林水稻市场价格走势比较稳定[N];粮油市场报;2004年
3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严恒元;全球水稻生产浮现“赤字”危机[N];经济日报;2004年
4 记者 范建;我国率先克隆出水稻功能基因[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宋逊风;德农效应引起业界关注[N];农民日报;2003年
6 毛国强;水稻温室育秧技术[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通讯员 苏丽菊;巍山强化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措施[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胡春龙;亩均增效30至50元[N];金华日报;2007年
9 何晔 首席记者 王森;我市召开水稻机械插秧演示会[N];盘锦日报;2006年
10 邹渠;小春粮食:可望实现连续4年增产 大春水稻:仍有500万亩等水栽插[N];四川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