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组培快繁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集能源、粮食、饲用、食品加工、保健等功能于一身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毒,病毒在体内不断增殖积累,并代代相传,使病情逐代加重,最终导致甘薯品种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育脱毒甘薯苗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但有关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条件、甘薯脱毒苗的生长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则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南主栽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适合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养基的类型及培养条件、脱毒甘薯的生长特性,探讨N、磷、钾、密度等因素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确立豫西地区脱毒甘薯产量达45t/hm~2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
研究表明,甘薯茎尖采用体积分数为0.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min,切取0.3~0.5mm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在MS附加BA 0.5mg/L、IAA0.1mg/L和GA_30.1mg/L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芽的形成。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率不同,以北京553的成苗率较高,为86.8%。转入第二培养基的时间以18~21d较好,在二次培养的MS培养基中加入0.1~0.5mg/L的IBA或NAA则有利于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IBA的效果优于NAA。与MS培养基相比,添加0.5mg/LIBA的MS培养基可使成苗天数缩短8.6d,成苗率提高16.5%。IBA或NAA浓度过高时(达到1.0mg/L),甘薯茎尖外植体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导致平均成苗天数延长,成苗率降低。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转二次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光照时间以14~16h/d为宜。
生长分析表明,脱毒甘薯的茎叶增长量、LAI、RGR、NAR及产量等指标都显著高于未脱毒的普通薯。不同品种的脱毒苗增产性能不同,脱毒苗的增产幅度豫薯7号达48.59%,豫薯8号达43.56%。
氮、磷、钾、密度等因素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氮>密度>磷,在该试验条件下,脱毒甘薯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可达53.0t/hm~2,产量在45.0t/hm~2以上农艺措施组合为:施N63.42~74.73 kg/hm~2,施P_2O_567.76~82.24kg/hm~2,施K_2O106.7~127.71kg/hm~2,密度4.627~5.3万株/hm~2。
|
|
|
|
1 |
小林仁;邓纯宝;;甘薯的起源与分化 Ⅰ.甘薯的原产地和品种分化[J];杂粮作物;1983年01期 |
2 |
卢新建,吕美琴,兰涌忠,陈登耀;华南甘薯新育成品种性状综合评估初探[J];福建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3 |
王志良,李松坚,李润生;提取色素型甘薯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2期 |
4 |
邱瑞镰;;甘薯品种——淮薯3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6期 |
5 |
岡三德;小卷克已;宾郁泉;;适应新需要的甘薯育种研究[J];杂粮作物;1991年05期 |
6 |
刘庆昌;罗建钦;周海鹰;陆漱韵;;甘薯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年01期 |
7 |
王宜钦,王自力;高产优质兼用型甘薯品种豫薯八号[J];杂粮作物;1998年04期 |
8 |
郑志松;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7期 |
9 |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0 |
安康,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甘薯资源抗(耐)病毒的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1 |
雷加容;余金龙;余敖;;甘薯的组织培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石晋;栾雨时;王静云;田俊平;;HPLC法测定甘薯叶片中的叶黄素[J];植物研究;2008年06期 |
13 |
刘兰服;;因地制宜选择甘薯品种[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1期 |
14 |
于万春;高中奎;裴宇;白忠良;;寒地甘薯品种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5 |
陈謇;李大文;赵守清;;甘薯“3414”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9期 |
16 |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立明;翟红;刘树震;;利用SRAP标记构建甘薯分子连锁图谱[J];作物学报;2010年08期 |
17 |
李保卫;;甘薯回笼火炕育苗技术应用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8 |
夏桂生;;甘薯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09期 |
19 |
阮先乐;桑志伟;张杰;陈龙;;紫甘薯多酚氧化酶性质探讨[J];辣椒杂志;2011年01期 |
20 |
李秀英,刘孝君,朱崇文;甘薯品种(系)干率测定方法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