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紫甘薯花色苷提取工艺与组分分析及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研究

韩永斌  
【摘要】: 本论文比较研究了不同品种或品系的紫甘薯中花色苷类色素等主要物质含量,加工保藏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比较研究了溶剂法、酵母发酵法提取紫甘薯花色苷色素方法,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研究了发酵法提取的花色苷色素对pH值变化、热和光及金属离子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对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的组成和主要分子结构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如下: 1、紫甘薯花色苷及其酸水解产物的HPLC-DAD图谱分析表明,紫甘薯中的花色苷主要是酰化的花色苷,主要的花色苷元为矢车菊色素和芍药色素。不同品种或品系紫甘薯中花色苷组分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川山紫、济薯-18、安徽紫、紫A_0和紫A_1中分别含有21、17、16、15和14种具有花色苷特征的组分;这些紫甘薯花色苷中酰化花色苷分别占总花色苷含量的92.05%、80.65%、93.13%、74.96%和93.47%。川山紫、安徽紫和紫A_1均可能含有7种酰化花色苷,紫A_0和济薯18分别含有4种和3种酰化的花色苷;“紫A_1”中花色苷、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6.63、326.70和14.86 mg/100g FW。 2、冷藏、冻藏、微波和蒸煮均会导致紫甘薯中花色苷含量显著下降。直接冷藏(-4℃,7天)和冻藏(-20℃,7天)的花色苷保存率分别为贮藏时的92.3%和92.1%;经微波加热和蒸煮后再冷冻处理的花色苷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仅分别为鲜薯含量的84.5%和83.3%。徐薯1号在-20℃冻藏7d后,有1种未酰化的花色苷组分消失和2种酰化花色苷大量下降。日晒对紫甘薯花色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热风干制适宜的温度为50℃。 3、响应面法优化的盐酸化乙醇提取紫甘薯花色苷色素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80℃、料液比1:28.7、时间74.7 min,花色苷色素提取率最大预测值为157.29 mg/100g(db),实测值为155.24 mg/100 g(db);超声波辅助盐酸化乙醇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60℃、时间40 min、超声功率225 W和料液比1:30,色素最大提取率为170.57 mg/100 g(db);该方法比盐酸化乙醇方法提取时间缩短了近一半(34.7 min),且提取率增加了9.88%,但色价降低了21u。 4、果胶酶处理可显著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p0.01)。适宜的酶解条件为温度35℃,pH值4.0时,果胶酶添加量为80 U/mL,酶解时间120 min,花色苷含量达到105μg/mL,是未添加果胶酶的2.3倍。a-淀粉酶处理的适宜条件为:起始pH值5.5、加酶量200 U/mL、60℃水浴下保温60min;糖化酶的适宜处理条件为:起始pH值4.5、糖化酶添加量200 U/mL、60℃水浴下保温2 h,淀粉基本降解为还原糖,花色苷损失最少。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的酵母发酵条件:酵母接种量为10%、温度27℃,初始pH值为3.0时,经过72 h发酵,花色苷产量达到66.6μg/mL。与传统盐酸化乙醇提取法相比,紫甘薯花色苷含量减少了14.39%,但色价增加了49u,同时每100g鲜薯得到200mL浓度为6%的酒精。 5、选取AB-8、S-8、NKA-Ⅱ及NKA-9四种大孔树脂吸附紫甘薯色素,研究了大孔树脂吸附过程中的静态吸附动力学和AB-8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热力学。AB-8大孔树脂是较理想的吸附树脂,其吸附平衡速率常数为每分钟0.0246,吸附过程和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较好;在溶液的色素浓度为0.992(以A_(535)表示)、吸附温度为40℃和吸附时间为30 min时,大孔树脂AB-8对紫甘薯花色苷色素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宜选用80%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 6、pH、温度、光照和金属离子对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pH值对紫甘薯花色苷色素颜色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紫甘薯花色苷色素在pH3以下呈红色并稳定,随着pH值增加红色变浅,向蓝紫色转变,且不稳定。常温(25℃)避光贮藏40 d后,pH 2.0和pH 3.0的色素溶液仍显现红色,其余均无色。紫甘薯色素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pH3.0的溶液中的活化能为39.64 kJ/mol,98℃下的半衰期为14.3 h。在pH3.0的缓冲体系中紫甘薯色素比较稳定,经过15 d光照后色素保存较好,在pH5.0的缓冲体系中,在贮藏后期(3d以后)光照引起的花色苷降解遵循零级动力学方程,日光灯下照射的色素溶液降解率高于白炽灯和黑暗下的处理。在pH 3.0的缓冲体系中,Cu~(2+)和Fe~(3+)均能提高紫甘薯色素溶液的颜色强度;而在pH5.0的缓冲体系中,M~(g2+)和Ca~(2+)对紫甘薯花色苷色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u~(2+)和Fe~(3+)在二种pH值体系下均促进花色苷降解、褐变。 7、辅色素对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明显。添加辅色剂明显提高花色苷的保存率;不同种类的辅色素对紫甘薯色素溶液中花色苷保存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经80 d贮藏后添加单宁酸、芸香叶苷、阿魏酸和香豆酸的紫甘薯色素溶液中花色苷保存率分别为:72.77%、61.40%、57.38%和48.65%,而对照的保存率为39.85%。随着时间的延长,聚合色素含量明显上升,添加阿魏酸和芸香叶苷的色素溶液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添加辅色素可以提高紫甘薯花色苷的热稳定性。98℃下加热pH值3.0的缓冲体系中添加单宁酸、香豆酸、阿魏酸和芸香叶苷的半衰期分别比对照延长了13.26%、2.95%、7.28%和1.00%;而pH值4.0的缓冲体系中,虽然半衰期明显减少,但添加这些辅色素的半衰期分别比对照延长了58.13%、10.13%、7.27%和18.93%。说明在pH 4条件下添加辅色素的辅色效果比在pH 3下好。 8、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PSPPs2和盐酸化乙醇提取的PSPPs1的还原力、清除DPPH产生的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能力均比同浓度的BHT强,并且浓度越大,效果越好。同时PSPPs2和PSPPs1均具有一定的螯合金属离子能力,但比同浓度的EDTA要弱;在亚油酸体系中两者均具有一定的抗亚油酸氧化能力,但比同浓度的BHT弱。在本试验选择的抗氧化体系中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PSPPs2的抗氧化能力比盐酸化乙醇提取的PSPPs1强。 9、HPLC-DAD-MS图谱分析表明,发酵法提取的紫甘薯花色苷PSPPs2和盐酸化乙醇提取的PSPPs1中花色苷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的花色苷元是矢车菊花色素和芍药花色素;形成花色苷的糖苷可能是葡萄糖、槐糖苷和芸香苷;酰基可能为咖啡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p-香豆酸。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芳云,张芳侠,曾南阳,张丽君,张敏,张晓燕,朱世楣,张俏,刘阳;正交试验优选乳香、没药等五味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J];中成药;2005年07期
2 卓菊,汪小根;正交设计研究穿心莲中脱水穿心莲内酯提取工艺[J];中南药学;2005年03期
3 朱玉;王晓华;;正交法优选黄芩的提取工艺[J];安徽医药;2006年04期
4 高雪琴;王若兰;杨建平;;黑豆皮红色素微波辅助提取与乙醇浸提的工艺比较研究[J];食品与药品;2006年05期
5 李晓瑞;李奉勤;薛彦朝;史冬霞;马静;;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概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年08期
6 牛荣;魏泓;;羊胎免疫调节因子制造工艺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年03期
7 姜亚东;贾玉山;格根图;刘朝霞;宋荣廷;;苜蓿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6年03期
8 秦学玲;杨崇仁;杨庆雄;钱子刚;杨璐璐;;金铁锁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药材;2006年09期
9 陈铃容;;生石灰水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制备工艺的研究及开发前景[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10 韩淑莲;程显好;盈坤;;健脾止遗片鸡肠提取工艺的比较[J];食品与药品;2006年11期
11 段江莲;徐建国;徐怀德;;桑椹果渣中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1期
12 王世雄;原京龙;;羊毛中提取胱氨酸[J];化工之友;2007年01期
13 钟巧妮;赵丽;雷玉霞;程明;张长弓;;柴胡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J];医药导报;2007年04期
14 刘智;尹爽;;清热止咳口服液提取工艺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7年01期
15 马利华;;牛蒡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6 典灵辉;梁念慈;;半边旗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药业;2007年09期
17 谌素华;王维民;蔡清;;绿藻石莼叶绿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02期
18 张诚光;罗霄山;李文兵;范宋玲;王洛林;;白斑膏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1期
19 邱斌;陈卫平;王青;;浸提法与添加果胶酶提取栀子黄色素的比较[J];食品工业;2008年01期
20 朱文明;潘见;金日生;杨毅;;正交试验法优选红花中红花黄色素提取工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旭光;林荣锋;陈剑平;李一圣;黄晓其;何耀慧;张惜强;苏子仁;;滋肾宁神方提取工艺安神药效筛选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蔡皓;庄延双;刘晓;蔡宝昌;;正交实验优选小柴胡汤的提取工艺[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韩强;励建荣;陈卫;叶立斌;;响应面法优化杨梅渣中槲皮素提取工艺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丁家欣;李淑莉;张秋海;刘泓;彭春龙;刘俊希;;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实验研究[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雅;杨征;徐果;;松籽油中γ-亚麻酸提取工艺的正交实验数据两种分析方法对比[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丁家欣;白卫国;赵红霞;宋志前;李树珍;;颐神复忆胶囊提取工艺的正交优选[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于雷;刘韶松;郝鹏飞;杨云;;金丝桃素的酶提取工艺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8 崔青曼;袁春营;白鸿达;孙晓朋;;响应面法优化脉红螺牛磺酸提取工艺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戚志华;徐媛;张琰;刘新友;赵敏杰;;归辛胶囊中当归、川芎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包怡红;秦蕾;王戈;;沙棘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斌;紫甘薯花色苷提取工艺与组分分析及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唐辉;蒜氨酸原料药的中试生产工艺及分析方法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3 延绥宏;飞天蜈蚣七中多糖和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惠国;安络小皮伞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陈瑞战;超高压提取人参皂苷工艺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陆娟;狗枣猕猴桃叶化学成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翟延君;水红花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8 李来好;海藻膳食纤维的提取、毒理和功能特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秀兰;五味风湿胶囊新药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杨宏志;亚麻籽脱毒和木脂素提取工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东;紫玉米芯花色苷提取工艺与组分分析及稳定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赵大洲;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研究及分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王怀伟;优化大观霉素提取工艺[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雪玲;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倩;莼菜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周岩;红花红色素的提取纯化以及降血脂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7 卢萍;云南松毛虫蛹蛋白质和壳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袁媛;高纯灵芝酸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杨再雍;叶下珠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张玉清;桑椹色素的提取、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南;龙须菜琼胶提取工艺升级[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吴峰;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工艺[N];河南科技报;2006年
3 ;抑癌真菌灰树花提取工艺研发出新法[N];今日信息报;2003年
4 王研 伍皓;抑癌真菌灰树花提取工艺有新法[N];经理日报;2003年
5 任钧国;复方药提取工艺期待新评价指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蔡忠仁;雷公藤内酯醇植物提取工艺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霍祥宇;鲁南制药探索肉桂挥发油提取工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饶振华 冯绍健;离子型稀土发现、命名与提取工艺发明大解密[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9 赵茂华;如何鉴别黄芪多糖原粉[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10 记者 杨朝晖;新提取工艺:突破中药产业化瓶颈[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