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的新型杀微生物剂的研究

陶剑  
【摘要】: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开发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可以减轻HIV/AI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全球90%的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而感染上HIV病毒的,其中女性感染者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开发一种由女性自己控制使用的杀微生物剂,把它看成与艾滋病疫苗研究同等重要的课题。在过去的15年里,杀微生物剂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有30多种化合物或制剂进入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但是面对“聪明的病毒”,人类的武器库显然还很单薄,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新的化合物以满足需要。本研究将对来源于云南天然植物和稀土矿物的抗HIV活性进行探讨。 1.杀微生物剂候选物芦丁硫酸酯抗艾滋病毒活性及其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芦丁是一种源于植物的黄酮醇双糖苷类化合物,经过硫酸酯化后成为芦丁硫酸酯(SRS),研究显示其有抗HIV活性。为此我们对SRS能否作为新型杀微生物剂,进行了抗HIV和HSV活性,作用机制和安全性的体外评价。实验中使用的病毒株包括实验室T细胞系适应的HIV-1病毒株(CCR5辅助受体使用的的HIV-1_(Ba-L)、HIV-1_(Ada-M)毒株和CXCR4辅助受体使用的HIV-1_(ⅢB)毒株)和来自云南的AIDS病患者的初始分离株(CCR5辅助受体使用的病毒株)。以合胞体形成抑制实验和HIV p24抗原酶联免疫测定技术(ELISA)等进行抗HIV活性测定。研究发现,SRS具有良好的抗HIV-1活性,其抗HIV-1_(ⅢB)(X4virus)、HIV-1_(Ba-L)和HIV-1_(ada-M)病毒的50%的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2.3±O.2μM、8.5±3.8μM和4.5±2.OμM;SRS对宿主细胞C8166和PBMC细胞的50%增殖抑制浓度(CC_(50))分别为1295.4±269.8μM,2800.0土204.5μM和2589.5±204.5μM;其选择指数(selectivity index,SI=CC_(50)/IC_(50))值分别为563、329和575。未硫酸酯化的芦丁没有抗HIV活性。SRS对HIV初始分离株(R5 virus)的IG_(50)为13.1.±5.5μM,其SI值为197。时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SRS在病毒感染细胞后2小时内加入时,才具有阻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活性;SRS可以阻断慢性感染的H9细胞和未感染的C8166细胞融合;以SRS分别预处理病毒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SRS对病毒预处理后,病毒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而以SRS预处理宿主细胞后,则不能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SRS是通过与病毒表面糖蛋白的作用来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SRS对病毒的逆转录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无影响。以MTT法测定了SRS对人生殖道上皮来源的细胞系ME180和HeLa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其对细胞的50%增殖抑制浓度(CC_(50))都大于3.0 mM。对正常女性阴道分离的乳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3.0 mM。这些实验结果表明,SRS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对生殖道细胞的毒性很低,不影响女性阴道的优势正常菌群,是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微生物剂候选物。 2.植物多糖硫酸酯PS20抗艾滋病毒和疱疹病毒活性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植物来源的多糖类种类繁多,许多多糖经硫酸酯化后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抗HIV活性。我们对硫酸酯化的植物多糖(PS20)体外抗艾滋病毒(HIV)和疱疹病毒(HSV)的活性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以合胞体形成抑制实验和HIV-1 p24 ELISA检测,测定样品抗HIV-1的活性;以空斑形成抑制实验测定样品对HSV的抑制作用;以MTT法测定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以微量稀释法测定样品对淋病淋球菌和对阴道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分离株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PS20抗HIV-1_(ⅢB)、HIV-1_(Ada-M)和HIV-1_(Bal)、HSV-I的50%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26μM、0.46μM、0.90μM、3.45μM;其选择指数(SI)分别为653、50、39、85。对宫颈上皮细胞和人包皮角朊细胞增殖的50%抑制浓度(CC_(50)值)大于3.0mM。对白色念珠菌和淋病淋球菌无抑制作用,对阴道正常茵群乳酸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1mM。这些结果说明PS20显示较高的抗HIV-1和HSV活性,对表皮细胞的毒性较低,不影响阴道的正常菌群的增殖,提示PS20是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微生物剂候选物。 3.镧系化合物抗艾滋病毒活性及其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鸡尾酒疗法)的药物配伍一样,理想的杀微生物剂也需要包含作用于HIV感染的不同靶点的药物,以提高抗病毒的效果。我们对LNI、LCI等镧系化合物体外抗艾滋病毒和疱疹病毒(HSV)的活性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LNI抗HIY-1_(ⅢB)、HIV-1_(Ada-M)、HIV-1_(Bal)和临床分离株的50%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67.3±2.5μM、438±2.6μM、368.7±2.5μM和592±4.3μM;其选择指数(SI)分别为111、16、19、15;LCI抗HIV-1_(ⅢB)、HIV-1_(Ada-M)、HIV-1_(Bal)和HIV临床分离株的50%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3.08±0.98μM、407.0±2.2μM、52.7±3.2μM和51.4±5.4μM,其选择指数(SI)分别为293、7、58、161。两种镧盐均无抗疱疹病毒的活性。LNI和LCI对宫颈上皮细胞增殖的50%抑制浓度(CC50值)大于30mM;对阴道正常菌群乳酸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1mM。时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LCI在病毒感染细胞后2小时内加入时,才具有阻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活性;其可以阻断慢性感染的H9细胞和未感染的C8166细胞融合;以LCI分别预处理病毒或细胞的实验结果表明,LCI与病毒预处理后对病毒的感染性无影响;而LCI预处理C8166细胞后,则能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LCI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相关蛋白的结合来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因此,将作用于细胞表面和作用于病毒的不同化合物有效组合,可以从多个环节阻断病毒进入细胞,从而提高抗病毒感染细胞的效果。LNI、LCI等化合物也是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微生物剂候选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奎兴;中医药在防治HIV/AIDS中大有作为[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3年03期
2 丛爱玲,赵可晓,李成建,蒋欣;艾滋病文献在我国期刊中的分布初步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5期
3 陈湘,申东球,李峻岭,陈曦,易映群;1998~2001年湖南省怀化市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2年01期
4 杨清,阿力拉曲,任宇祥,唐平,王琳琅,栾荣生,穆世惠,李佳圆,吉力日呷,罗小艳;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地区HIV/AIDS综合干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年03期
5 ;HIV感染者和患者关怀支持模式[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年S1期
6 王桂香;开远市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控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4年01期
7 刘颖;李燕燕;王健;;HIV/AIDS患者依从性现状与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8 严延生,陈舸,郑兆双,翁育伟,郑健,颜苹苹,王惠榕,陈亮;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9 林矛,林鹏,李晖,曾常红,王晔,李艳;广东省HIV/AIDS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1年01期
10 吴宝生,王桂香,王文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云南省HIV/AIDS预防控制与关怀项目在开远的进展[J];卫生软科学;2002年05期
11 黄奕标,钟金群;清远市HIV/AIDS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5期
12 李松柏;某高校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与态度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3 刘淑贞,傅继华,苏生利,刘传新;对山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1999年04期
14 王辉,唐蔚,杨桂林,张瑛,周伯平;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深圳地区健康成人及HIV/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年01期
15 王素芬,董仲莲,冯贤斌,张海楚,俞苗明,赵丽兵,刘年军;2264例海洛因依赖者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年04期
16 王建平,蔺秀云,吴昊,汤宜朗,陈海勇,苏文亮,王珊珊;HIV/AIDS主要临床测查工具简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17 陈家学,汪渔镇;论AIDS高发区经输血传播HIV的防范措施[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1年06期
18 李化荣;焦作市不同人群HIV/AIDS流行情况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19 明永济,武有苍,瞿炳生,宋德清,康永然;盈江县农村HIV/AIDS关怀经验[J];卫生软科学;2002年05期
20 杨清,阿力拉曲,任宇祥,唐平,吉力日呷,罗小艳;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结合扶贫的HIV/AIDS综合防制模式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存玲;吴群红;王福祥;李文静;张锋镝;钟敏;;HIV/AIDS中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锋镝;闫存玲;李文静;李航;钟敏;王福祥;;2005-2011年哈尔滨市某综合医院HIV/AIDS的检测状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苏元波;谢静;韩扬;邱志峰;李雁凌;宋晓璟;李太生;;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苏元波;谢静;韩扬;邱志峰;李雁凌;宋晓璟;李太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身体脂肪量影响的队列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贺铮铮;刘彦丽;段呈玉;李艳萍;马克坚;方路;;同伴教育以提高经静脉吸毒感染的HIV/AIDS病人治疗依从性研究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苏元波;谢静;韩扬;邱志峰;李雁凌;宋晓璟;李太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骨密度影响的队列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贲昆龙;;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的杀微生物剂的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8 张薇;代丽丽;易银;郭彩萍;吴昊;;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73例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洪娟;郭会鹃;刘颖;邹雯;董继鹏;沙莎;王健;;HIV/AIDS感染者不同舌象组人群与正常人群脏腑热态差异比较[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太生;李文娟;郭伏平;谢静;韩杨;邱志峰;祝婷;张笑影;李雁凌;王焕玲;刘正印;;我国198例HIV/AIDS初治患者进行基于NVP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52周的安全性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剑;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的新型杀微生物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谢妮;深圳市HIV/AIDS疫情分布特征与预测模型比较[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李琳;酸酐修饰卵清蛋白作为候选杀微生物剂预防HIV性传播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钱源;与HIV-1感染相关的基因在中国20个民族群体中的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谢世平;爱康胶囊治疗HIV/AIDS脾肺虚弱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Sunday Jacob;在中国和尼日利亚通过模拟游戏抗艾滋病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彦春;HIV/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皮肤表现特点及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项凤梅;建立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刘建忠;“扶正抗艾方”治疗HIV/AIDS30例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10 赵晋芳;山西省HIV/AIDS结核感染监测资料预测方法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宁;杀微生物剂临床试验参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陈文颖;HIV/AIDS患者口腔真菌定植状况及药敏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张敏;168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田敏;皖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莹;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6 石晓兰;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现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苗苗;广东省HIV/AIDS中医证候分析及药物疗效与HLA-B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刘婷婷;607例经采供血传播HIV/AIDS感染者中医证候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9 马素娜;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HIV/AIDS脾肺气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
10 陈莉;我国HIV/AIDS患者HS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袁晔;抗艾滋,专家呼吁开发女用杀微生物剂[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许华;加速杀微生物剂开发遏制性病艾滋病流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罗刚;防艾新举措:曙光初现[N];健康报;2006年
4 杨易;中草药剂治疗高血压有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6年
5 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教授 吴稚伟 整理 郭雁萍;从女性控制入手防艾滋[N];健康报;2008年
6 张媛;中草药制剂AX抗菌洗液预防艾滋病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6年
7 李武森;中草药预防艾滋病获得重大突破[N];经理日报;2006年
8 许云;加速药物开发遏制性病艾滋病流行[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艾滋病研究吸引全球目光[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李武森;预防艾滋病中草药制剂AX抗菌洗液问世[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