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亚族六个种的细胞学及太行菊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摘要】:
在我国,菊科菊亚族包含菊属、木茼蒿属、蒿属、匹菊属、菊蒿属、太行菊属、芙蓉菊属等27个属(Ling and Shih,1983),它们携带有许多栽培菊花所缺乏的优异基因,是菊花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亲本。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菊亚族五个近缘属六个种的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石蜡切片等技术对太行菊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特点以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为将它们应用于菊花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红花除虫菊Pyrethrum coccineum(Willd)Worosch.为四倍体,其它五个种均为二倍体。染色体形态呈现多样性,除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L.)Makino中有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t)、短舌匹菊Pyrethrum parthenium(L.)Sm.有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外(st),其它物种均由中部(m)、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成,六个种均未发现随体。除虫菊核型类型为3A,其他五个种的核型类型为2A。
(2)六个种的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均为同时型胞质分裂。其中五个种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基本构型为9个二价体(9Ⅱ),红花除虫菊的染色体基本构型是18个二价体(18Ⅱ)。木茼蒿,芙蓉菊,太行菊,红花除虫菊,短舌匹菊和菊蒿的每个花粉母细胞(PMC)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是0.08Ⅰ+8.86Ⅱ+0.01Ⅲ+0.04Ⅳ,0.04Ⅰ+8.61Ⅱ+0.02Ⅲ+0.17Ⅳ,0.05Ⅰ+8.92Ⅱ+0.03Ⅳ,0.15Ⅰ+16.39Ⅱ+0.01Ⅲ+1.25Ⅳ,0.07Ⅰ+8.86Ⅱ+0.02Ⅲ+0.04Ⅳ,0.21Ⅰ+8.82Ⅱ+0.04Ⅳ。部分PMCs后期Ⅰ、后期Ⅱ和末期Ⅰ、末期Ⅱ发现有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微核及不同步分裂等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表明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易位或倒位等结构变异。
(3)太行菊成熟花药有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构成,中层消失于四分孢子时期。绒毡层为腺质型,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发育达到顶峰,后逐渐退化,至3核花粉时期完全消失。最终形成正四面体型小孢子,成熟花粉有3核,花粉表面具3个萌发孔。
(4)太行菊单子房,单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珠倒生型,胚囊发育属于待宵草型;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经过两次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排列,其中珠孔端大孢子为具功能大孢子,而合点端的3个大孢子在发育过程逐渐解体;胚胎发育过程经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胚四个阶段;花粉活力较高,自交时能在柱头上大量附着,且都能正常萌发形成花粉管并进入胚囊。
|
|
|
|
1 |
彭海峰,严学成;茶胚胎发育研究的历史沿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2 |
;水生生物学集刊第8卷总目录[J];水生生物学报;1984年04期 |
3 |
吕柳新;陈景渌;陈晓静;;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on.)染色体数目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4 |
MQ YU
,朱志强,赵讲芬,周光艺;从易变山羊草获得的根瘤线虫的抗性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J];种子;1992年06期 |
5 |
徐金星;艾素云;罗迪光;;凤眼莲的胚胎学研究Ⅲ.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0年01期 |
6 |
葛伟;蒋一珪;;银鲫精子在两性融合生殖鱼类卵质中的受精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1985年02期 |
7 |
李畅;陈发棣;赵宏波;陈素梅;;栽培小菊17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J];园艺学报;2008年01期 |
8 |
王庆志;常亚青;;大洋河河蚬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9 |
郑惠芳;林岗;;绿色太阳鱼繁殖生物学研究[J];广西水产科技;2003年02期 |
10 |
单仕新,梁绍昌,蒋一珪;三倍体方正银鲫(■)同二倍体红鲫(■)杂交胚胎的非整倍体发育[J];水产学报;1985年02期 |
11 |
徐英博;丁海燕;邢璐璐;陈霞;李集临;;小麦——黑麦代换系高代的减数分裂行为观察与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2 |
朱仲嘉;陈品健;;蓝斑背肛海兔人工育苗研究 Ⅰ.胚胎发育及其与水温、比重的关系[J];福建水产;1987年01期 |
13 |
张开翔;;大银鱼胚胎发育的观察[J];湖泊科学;1992年02期 |
14 |
赵云龙,堵南山,赖伟;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J];动物学研究;1993年01期 |
15 |
谢刚;范阳;刘伟光;杨红波;祁宝仑;钟海浪;;池养卡特拉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淡水渔业;1993年02期 |
16 |
岳丙宜,宋学君,张美婷,韩克智,张彬彬;不同水质盐度对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影响[J];河北渔业;1998年01期 |
17 |
徐镇,江锦坡;稀土元素铈对大黄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4年12期 |
18 |
田永胜,陈松林,严安生,季相山;牙鲆的胚胎发育[J];水产学报;2004年06期 |
19 |
林峰;陈玉霞;史明艳;高腾云;;不同处理方法对家兔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
20 |
王跃卿;杨浩哲;蔡海霞;程广伟;李旭辉;王洁琼;;同情发情与受胎率的关系探讨[J];中国草食动物;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