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耐热杂交新组合的选育及耐热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
大白菜是我国人们喜食的一种蔬菜,在中国蔬菜生产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市场上也占有极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做到优质新鲜大白菜的周年生产与供应。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早熟大白菜品种极易受到高温危害。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先后育成了一批耐热大白菜新品种,但大白菜因品种类型和地理分布的不同而表现出耐热性的差异。国内外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在大白菜的耐热栽培、育种、耐热性鉴定方法以及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上做了一部分研究,但有些结果并不一致,而且关于大白菜耐热性的系统研究较少,针对上海地区大白菜耐热性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试验结合上海地区的特定环境条件,利用杂交育种的途径,从13份耐热亲本中选配了10份耐热杂交新组合。在夏季自然高温下对其进行了耐热性鉴定,初选了5份耐热杂交新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耐热和热敏性对照,对大白菜的耐热性鉴定方法、苗期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求得到适合上海地区栽培的耐热新品种,同时为大白菜的耐热栽培育种和耐热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不同品种(组合)大白菜脯氨酸含量在苗期大于其它时期,对高温较敏感;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并且CAT活性在耐热性品种(组合)与热敏性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出现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则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耐热组合与早熟5号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组合)间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总体上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各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大白菜耐热性的生理生化机理有关。
2.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对筛选的的材料进行高温胁迫,结果表明:在不同高温处理下,大白菜体内的SOD和POD活性出现了升高的趋势;CAT活性在36℃处理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40℃高温处理时出现了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热稳定蛋白质含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电解质外渗率也升高;同时,耐热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总体高于热敏品种;而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要总体低于热敏性品种。
3.在高温胁迫处理下,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大白菜幼苗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使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相同温度不同品种间的变化相似,其中耐热组合6-3-10与对照相比表现稳定,在高温下表现出的耐热性较强;在高温胁迫条件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部分(Pc)减少,而天线热耗散的部分(Hd)和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部分(Ex)则增加,热敏性对照表现明显;在22℃/18℃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及光能分配比例表现稳定。
|
|
|
|
1 |
叶陈亮,柯玉琴,陈伟;大白菜耐热性的生理研究*Ⅱ.叶片水分和蛋白质代谢与耐热性[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2 |
李玉华;是栋梁;张树林;宋瑞生;;抗病优质大白菜“秋白70”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
3 |
苏小俊;袁希汉;徐海;;大白菜田间耐热性的鉴定方法[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
4 |
赵俊;闫永康;董晓飞;赵美华;郝丽峰;;科萌75大白菜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8年18期 |
5 |
赵大芹;陈明刚;潘业勤;陶莲;张朝君;;大白菜新品种黔白4号的选育[J];种子;2009年02期 |
6 |
李骋宇;冯辉;;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
7 |
苏小俊;袁希汉;徐海;;大白菜耐热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5期 |
8 |
赵大芹;陶莲;;大白菜新品种黔白4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中国农业信息;2008年10期 |
9 |
黄碧琦;传晓雄;李广昌;陈斯淮;黄耀辉;;大白菜三交种友谊1号的选育及其经济性状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0 |
许士琴,晏儒来;对早熟大白菜几个主要性状的综合评价[J];中国蔬菜;1996年06期 |
11 |
赵大芹;陶莲;张朝君;;大白菜新品种黔白3号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2 |
叶陈亮,柯玉琴,陈伟;大白菜耐热性的生理研究 Ⅲ.酶性和非酶性活性氧清除能力与耐热性[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3 |
牟金贵;王明秋;刘晓东;刘学岷;王玉海;;四倍体大白菜杂交种“多维462”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
14 |
梁仕强;陈明刚;付兴涛;赵大芹;;4个大白菜品种在遵义县夏季的适应性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15 |
丁潮洪;华金渭;李汉美;刘庭付;;菜豆新品种丽芸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1年02期 |
16 |
吴国胜,王永健,姜亦巍,张丽蓉;大白菜耐热性遗传效应研究[J];园艺学报;1997年02期 |
17 |
杨向晖,吕娟,徐跃进;大白菜耐热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1999年08期 |
18 |
秦启培;覃孟春;简卫华;;早熟优良大白菜——83—2[J];长江蔬菜;1988年01期 |
19 |
;大白菜连续十年创高产[J];新农业;1976年13期 |
20 |
陈文;乔炳根;陆世钧;许启新;飞弹健一;藤野雅丈;;大白菜耐热性的简易测定方法[J];上海蔬菜;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