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程跃刚  
【摘要】: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秦汉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的弥生时代,这一时期,随着秦王朝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和强大的中央集权,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中日关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稻作文化作为中国江南农业的主导,这一时期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东传日本的主力军。本文即从农史研究的角度切入这一历史性课题,比较系统全面的展示和分析了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的传播,以及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论文分五部分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从农业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大致勾勒出研究动态;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传播的条件基础。首先,分析了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在地理和气候条件、跨越江湖河海能力以及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序列等因素的影响,得出了东传日本的可能性;其次,秦汉时期稻作文化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对日本的传播,离不开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秦汉以来,国立强盛,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造船业的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强大,人们思想文化的转变等等,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稻作丈化对日本的传播。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日考古发掘的大量稻作遗迹及遗物的比较,指出了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是通过海路直接传入日本的这一最佳线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稻作文化对日本的传播从刚开始的民间交流和战乱被迫迁徙,变成后来的官方交流和商业贸易。 第四部分,分别从稻作类型、稻作工具、稻作生产技术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稻作文化对日本的传播。早在远古时期,即有中国的原始农业文化进入日本的诸种迹象;进入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稻作丈化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生产农具到耕作技术,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分析,伴随着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的传播,及其在日本的初步发展,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稻作文化在日本的发展拉开了以稻作农耕和金属器的使用为特点的弥生时代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结束了日本原有的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绳纹时代,日本人开始了定居生活,在此基础上,阶级、国家逐渐形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庭望;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与稻作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2 黄粟嘉;江南早期文化对日本稻作文化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0年03期
3 金健人;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J];农业考古;2001年03期
4 杨卫东;;稻作文化与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民生活[J];古今农业;2006年01期
5 河野通明;江南稻作文化与日本──稻的收获、干燥、保存形态的变化及景[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6 刘明;;日本农村传统稻作文化中的稻■与田神信仰研究[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7 玄松南;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J];农业考古;2005年01期
8 卫斯;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J];农业考古;1995年01期
9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持续发展──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个案研究[J];民族研究;1997年06期
10 沈家驹;试谈盘锦的稻作文化(下)[J];垦殖与稻作;2001年01期
11 洪琢;日刊新书《亚洲水稻史》简介[J];中国农史;1988年04期
12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3 彭世奖;;百越人与中国稻作文化[J];古今农业;1991年01期
14 冈崎敬;李梁;;关于中国古代稻作文化的考古学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1988年02期
15 刘茂源;刘小燕;;中国古代稻作文化[J];农业考古;1992年03期
16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J];古今农业;1994年04期
17 卜风贤;朱磊;;秦汉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成因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18 王浩;;试析秦汉时期的农业教育形式[J];农业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9 朱宏斌;;秦汉时期的中印交通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0 刘俊霞;王宁军;;秦汉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书华;曾庆韬;;中国大陆拟果蝇(Drosophila simulans)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劳焕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国际移民迁移趋势分析[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何正勤;丁志峰;孙为国;;中国大陆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选辉;;印尼8.7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出现的同震、震后宏观现象[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5 王惠;余桂林;;华语教材用字的地域分布与频率统计——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中国大陆对比[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德润;;中国大陆残留地块地球物理场特征及与油气田的关系[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尹德涛;;中国大陆的湿地旅游研究[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高名修;;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三个基本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刘宝林;桂暖银;;中国大陆科学钻孔钻进规程合理控制问题的探讨[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张(?);韩布新;李扬;张侃;;中国大陆现有心理学资源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5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肖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强中华;秦汉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萃强;中国大陆与台湾开放式基金运作绩效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跃刚;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及其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孙宏恩;秦汉时期的社会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超;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孔永红;出土印玺所见秦汉的官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娄国领;秦汉圣人观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8 周敬阳;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万军;秦汉时期刑事连坐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然;仅有13架:中国公务机发展的现实[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黄达人 DigiTimes;世平立足国内市场 放眼全球[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金晶 常怡;“传奇”酒店进驻央视新址 文华东方火线布局[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陈静王妮娜;中信证券拟与贝尔斯登交叉持股[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雪根;大陆投资者进台湾房市机会来临[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谢柳 编译;穆迪评析中国及亚太保险市场[N];中国保险报;2005年
7 本报专稿 徐冰川 石江月;美积极研究与中国作战[N];世界报;2005年
8 林立;南京抢眼“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志;许佑嘉调任北美 华硕大陆换帅[N];电脑报;2006年
10 杨丽华;中国:领军亚太商旅市场[N];国际商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