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苏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研究
【摘要】:
历史上江苏地区作为鱼米之乡,拥有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海洋渔业的变化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时期的缩影,体现了中国海洋渔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种种特点。以家庭捕捞为主的传统形式逐步走向联合协同捕捞,从群众性的渔业组织走向集体性的企业组织;帆船张网捞捕逐渐被机轮手操拖网捞捕所替代,渔业工具逐步动力化;同时,传统的渔业政策开始吸纳西方的先进经验,逐步法律化,各项渔业法规不断细化,专业的渔业管理指导机构也相应而生;水产教育与实验的方式开始逐步被重视,成为培养渔业专业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鱼产品加工的方式也从主要使用渔盐腌制转变为采用冷储保鲜。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经历一个先兴后衰的过程。其兴衰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在渔业政策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通过海洋渔业而获取收入的合法途径,并不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以修正,开始具有长期规划和指导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匪患战乱及政府的腐败无能,多数的渔业政策无法执行落实,最终成为一纸空文,使渔民最终丧失了对政府的信心。二、渔业组织实体规模扩大。渔业公司的成立使渔业组织得到进一步充实,能够以更大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捕捞设备,家庭捕捞或联合捕捞逐步被集体捕捞所替代,并且其中所得收益的一部分还用于再次更新设备,雇佣外籍技术人员,保持了不断再投资的态势,促进了渔业公司的持续发展。然而机动渔轮的投资主要是民族小资本家来进行的,缺乏政府有力的财政支持,再加上沉重的税课,国民党政府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坏的渔轮,再也得不到资金对其恢复修缮,致使江苏海洋渔业在民国后期逐步衰落。三、渔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已经开始引入西方的教育体制和实验场,逐步认识到充足的渔业人才是渔业发展的生命之源,同时开始能够摆脱依赖外籍人员才能操控高级机械的局面,渔业教育开始步入普通渔家。但接收高等教育的仍旧主要是城市青年,其中大多数并不从事渔业发展事业,而渔家子弟只能接收基本的技能,致使渔业人才出现了断层,遏制了海洋渔业的长期发展。四、捕鱼技术与设备性能大幅提升。渔业技术的提高极大地增加了渔获量,然而日本等外国渔船的野蛮侵渔,致使鱼权丧失,水产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渔产品市场被控,对江苏地区海洋渔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纵观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海洋渔业的概况与发展的兴衰,不难发现广阔的海洋渔业资源也是江苏拓展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发展海洋渔业是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平衡南北经济差异的需要。以史为鉴,把握影响江苏海洋渔业发展之要素,将对制订今后江苏海洋渔业发展方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