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王韬科学技术观探微

窦琳  
【摘要】: 王韬是近代资产阶级的第一代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新闻工作者,曾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批判现实,提倡西学,倡导改革,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王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西化”程度较深的上海和香港度过,又曾旅居欧洲和日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使他始终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前沿,矢志不渝地提倡西学,形成了深刻鲜明的科学技术观。 王韬科学技术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惨败后,清王朝陷于内困外辱的严重局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一批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在社会思潮上鼓吹论战,先是主张“通经致用”,后又转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社会实践上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也使中国人渐渐接触西方的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科学技术观。 如同变化发展的晚清社会,王韬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王韬早期的世界观念是“中国即天下”,从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以后,其科学技术观的演变经历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怀疑与接触、认同与理解、推崇与实践等几个阶段。王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有:以“格致”论及科学问题,把“格致”等同于制造之理,并将其列入“艺学”门下,主张运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去探寻“格致”的原理和规律,并付诸实施,取得实用的效果;王韬所称的“奇技异巧”、“利器”等与现在的“技术”含义基本一致。王韬还对科学实验的方法极为推崇,赞扬培根的科学实验精神。基于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王韬深刻体察了其社会作用:“火器之利,无敌于天下”,“以机器行事,事半功倍”,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当然,在上海墨海书馆时期,囿于当时的环境和阅历,王韬也曾局限地认为中国具有不同的国情,不适宜科学技术的应用。另外,王韬还从道器关系、西学与中学关系、变易观、地球合一思想等方面,多角度系统地考察了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都构成了王韬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王韬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丰富,深刻影响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新觉醒,对维新变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还对晚清军事、经济、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时的军事改革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对学习西方科技和发展现代工业具有重要鼓动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科技知识具有先驱意义和宏伟价值。此外,在当时国家沉沦、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王韬提出的人才救国主张,也为国家选用人才提供了借鉴。即使是今天,王韬的科学技术观对我国引进与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提升当前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诚然,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王韬科技观也有一些不尽正确的地方,比如:认为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源于中国古代;西方只是在“器”的层面先进于中国,中西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全世界在儒家文化的统摄下走向大同等,但是由于王韬生活于那个时代,他的思想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映,因而其关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观点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时已属卓荤不群,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和历史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格旺;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观点和方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2年03期
2 陈文化,陈艳,周晓春;全面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再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张法瑞,陆银初;科技产业化规律是科学技术观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S1期
4 沈重耳,田珍,刘善琨;论高校科技企业如何从院所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8期
5 欧阳绪清,成大辉;论邓小平科学技术观的系统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年04期
6 孙彦泉;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3期
7 夏鑫;;试论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汪宏燕;;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4期
9 刘涛;董辉;韩萍;;浅谈如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J];今日科苑;2007年24期
10 刘云峰;;谈谈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11 王长坤;李红宇;;浅谈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种主要观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12 李晶;王长坤;喻永红;;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指导农业和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10年02期
13 陈华喜;;哲学美的升华——谈解析几何中的哲学观点[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14 刘中民;;王韬的海防思想(下)[J];海洋世界;2010年12期
15 刘冠军;论江泽民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学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书的札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6 邓力;中外《统计学》比较与思考[J];统计教育;2002年02期
17 靳相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02期
18 宋永平;刘晓勇;;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9 王健;;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述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0 李凌;;突出作文观点有方法[J];青少年科学探索;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麟;;王韬遗墨[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2 王东梅;;滋润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雨露和阳光——谈三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观[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3 张敏;;晚年王韬心影录——介绍王韬散见书札文稿[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4 熊月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萧永宏;;《弢园文录外编》的版本问题[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6 沈丕安;;风湿病免疫病7+1与2+1的观点[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7 胡沈明;;新闻定义新考——关于新闻定义中到底该不该包含评述的思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9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阳建华;何燕;粱励嘉;熊晓明;龙田;程志刚;;从在用医疗设备技术原理出发探讨在用医疗设备质控体系建设[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五届青年委员会第一次年会暨2010年《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代顺丽;王韬小说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D];南开大学;2009年
5 闫俊侠;晚清西方兵学译著在中国的传播(1860-1895)[D];复旦大学;2007年
6 魏明扬;姚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琳;王韬科学技术观探微[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杨艳;从《弢园文录外编》看王韬的政论特色[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侯昂妤;王韬:中国在“地球合一之天下”中的地位与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4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凌宏发;王韬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党月异;论王韬的文言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莉萍;从东方到西方:王韬文言小说的异域文化想象[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韵;王韬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9 于潇;王韬主持格致书院的改革尝试[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邢雅娟;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D];山西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珞 珈;王韬:笃信“循环”办报立言[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谭啸;王韬:甘做医院“参谋”[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实习生 张静;金融硕士遭遇行业严冬[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4 陈平原;淞隐漫录[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卫茂平;王韬译《祖国歌》原作者的发现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革新;东学西渐的中国先行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建设新常州 实现新跨越[N];常州日报;2006年
8 张伟;不做客人做主人[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9 黄幸媛 孙锐;气科院再聘兼职首席研究员[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靖;走出健身五大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