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

陈恩虎  
【摘要】: 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 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 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 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著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著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 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 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恩虎;吕君丽;;明清时期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活动[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施旌旗;巢湖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初探[J];安徽林业;2000年06期
3 王国刚;;巢湖几成臭“巢”[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6期
4 陈恩虎;惠富平;;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3期
5 陈云峰;赵纯真;;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2期
6 周广金;吴连喜;;近3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汪顺刚;黄家祥;查良松;;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定量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1期
8 房金星;阎伍玖;;巢湖流域农村畜牧业发展与非点源污染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4期
9 周鑫;王心源;;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9期
10 王红丽;;巢湖流域近代交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2期
11 操勤;陶唯意;马祖云;许丛;史杜芳;;巢湖流域蒸发量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9期
12 吴开亚;王玲杰;;巢湖流域水土流失的环境经济损失研究[J];生态经济;2006年11期
13 柳百萍;任平;金芒;吴慧;;巢湖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4 王红丽;陈恩虎;;淮南铁路与巢湖流域近代矿业的兴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5 周安云;;巢湖流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16 张文林;;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年09期
17 吴连喜;;2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析[J];土壤;2009年06期
18 王红丽;陈恩虎;;民国时期巢湖流域陆上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9 吴开亚;;巢湖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20 袁杭松;陈来;;巢湖流域产业结构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跃东;;巢湖流域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与建议[A];安徽省古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吴跃东;;巢湖流域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与建议[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3 贾铁飞;施汶妤;张卫国;俞立中;;基于历史文献分析的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旱涝灾害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冯妍;何彬方;荀尚培;张宏群;申家莲;;基于遥感监测的巢湖水华分布及暴发气象条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克杰;赵青松;;巢湖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特征及洪涝指数[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马友华;蒋瑞芳;赵艳萍;石润圭;黄文星;王桂苓;孙兴旺;吴春蕾;;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探讨[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王桂苓;马友华;石润圭;黄文星;赵艳萍;孙兴旺;吴春蕾;;巢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孙兴旺;马友华;石润圭;黄文星;王桂苓;赵艳萍;吴春蕾;;巢湖流域农村生活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慧平;高超;王登峰;赵和苍;张桃林;;巢湖流域农田土壤磷吸持指数及吸持饱和度特征[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国莲;巢湖污染物赋存、来源及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宏祥;巢湖北岸中东部水土迁移过程及规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李如忠;地质环境与巢湖富营养化控制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官涤;巢湖西半湖水华暴发的多元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春明;巢湖污染及治理的人口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施汶妤;600年以来巢湖流域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兴旺;巢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特征与规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旭东;清代巢湖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谢杰;基于遥感的巢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强;巢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朱海燕;巢湖流域葡萄园土壤养分变化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8 孟小丽;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强;巢湖流域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10 张蕾;巢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纯友通讯员 赵代根;加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N];安徽日报;2007年
2 ;省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报告意见的报告(摘要)[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陆列嘉;科学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N];安徽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纯友;环湖建城须为环境减负[N];安徽日报;2009年
5 记者 刘尧;“巢湖”频现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N];巢湖日报;2011年
6 张邦国 柯杨宗;42个项目打造秀美巢湖[N];巢湖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施智梁;475亿,合肥借势治水[N];南方周末;2009年
8 通讯员 赵代根;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N];安徽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尔实;科学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N];安徽日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翟福琼 刘尧;推进合巢同城化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