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与遗传研究

徐冉  
【摘要】: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别名棉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粉虱亚科,是一种危害范围广、危害程度重、防治难度大的灾害性农业害虫。烟粉虱对大豆的危害也十分严重,一般造成减产20%-30%,甚至绝产。由于具有迁飞能力强、食性杂、体被蜡质保护层、繁殖能力强、易产生抗药性等生物学优势,防治烟粉虱十分困难。采用抗烟粉虱的大豆品种是防治烟粉虱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措施。获得抗烟粉虱的大豆种质、建立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技术体系、了解大豆抗烟粉虱的遗传特性和分子机制是培育抗烟粉虱大豆品种的基础。 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为材料,采用多年多点联合鉴定,多个鉴定指标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筛选出多个抗、感烟粉虱的大豆种质;利用筛选出的种质构建了抗/感烟粉虱的遗传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分析了大豆抗烟粉虱的遗传机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大豆抗烟粉虱的分子遗传机理,定位了抗烟粉虱的QTLs;并初步探讨了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1.大豆抗烟粉虱的动态鉴定体系 2004-2008年,在山东济南、冠县两地,分别对419份次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单叶感染烟粉虱成虫的数量,单叶感染烟粉虱若虫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单株感染烟粉虱若虫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等进行了调查。在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筛选出滑皮豆等4个高抗和齐黄26等4个高感烟粉虱的标准品种,初步建立了以烟粉虱若虫为调查对象,以单叶感染烟粉虱若虫平均数(MWPL)为抗性评价指标,以标准品种的MWPL为参照,当MWPL (a+d)时为高抗、≥(a+d)-(a+3d)时为抗、≥(a+3d)-(a+5d)时为中间、≥(a+5d)-(a+7d)时为感、≥(a+7d)时为高感的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技术体系。其中a、b分别为4份高抗和4份高感标准品种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d=(b-a)/8。同时分析了烟粉虱若虫在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植株上的分布特点,确定了顶部叶片为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有效调查叶位,中上部叶片为亚有限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的有效调查叶位。在此基础上,该方法可以随着鉴定范围的扩大随时将抗、感性状更突出的品种加入到标准品种中来,形成一种适应范围更广、可比性更强、动态发展的鉴定技术体系。 2.大豆抗烟粉虱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 利用筛选出的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东选1号和高感种质齐黄26,组配了齐黄26×滑皮豆(RB1)、滑皮豆×齐黄26(RB2)和东选1号×齐黄26(RB3)等3个杂交组合,在济南构建了JRB1F2、JRB2F2、JRB2F2:3等遗传群体,在冠县构建了LRB1F2、LRB2F2、LRB3F2、LRB2F2:3等遗传群体;调查了各群体的MWPL;采用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不同地点各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组合、不同地点的F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均符合二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且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86.41%、85.72%、95.90%、95.26%、73.18%,多基因的遗传率相对较低。同一组合、不同地点F2:3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均符合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且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1.86%和97.43%,多基因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不同地点、同一组合、同一世代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相同,但主基因的遗传率有较大差异。说明大豆抗烟粉虱遗传受环境因素影响。综合遗传分析的结果说明,大豆抗烟粉虱性状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存在多基因效应,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改良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应重点利用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的积累。 3.大豆抗烟粉虱的QTL定位 在遗传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和高感种质齐黄26杂交构建的抗/感烟粉虱遗传分离群体JRB1F2为材料,以亲本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600对SSR标记中筛选出157对多态性引物。利用筛选获得的多态性SSR引物,对JRB1F2群体17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MAPMAKER/EXP3.0分析软件构建了基于SSR的分子连锁图谱。该图谱包括18个连锁群,覆盖大豆基因组长度的1035.6cM,63个标记位点,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4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分析软件,定位到1个与抗烟粉虱有关的QTL qRwf-d2-1。该基因位点位于D2连锁群上的satt186-satt031区间,LOD值为2.7,对抗烟粉虱性状的解释率为12.47%。 4.大豆对烟粉虱具有多种抗性机制 本研究以213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SSPS16.0分析软件,分析了大豆单叶和单株感染烟粉虱若虫的数量与其结荚习性、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主茎粗、分枝数、茸毛性状、总荚数、总粒数、单株粒重、荚长、荚宽、百粒重、种皮色、子叶色、蛋白质含量、水溶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与茸毛性状有直接关系。大豆单叶烟粉虱平均数与茸毛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0'';与茸毛夹角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6'';与茸毛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这是因为有或无茸毛,茸毛长短、茸毛与叶面的夹角大小、茸毛密度等均直接影响烟粉虱若虫在大豆叶片上的着生。无茸毛或茸毛稀少、茸毛短、与叶面的夹角小,则不利于烟粉虱着生。这类品种对烟粉虱具有较强的拒虫性。水溶性蛋白含量低,不利于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大豆单叶烟粉虱平均数与大豆籽粒的水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9'';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6'。水溶性蛋白含量低的品种对烟粉虱具有抗生性。大豆单叶烟粉虱平均数与茎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2'';与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5';与种皮色、子叶色、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籽粒脂肪含量的相关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无限结荚习性。可见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受其形态结构、化学成份、农艺性状等影响,既存在拒虫机制,又有抗生机制。选育抗烟粉虱的大豆品种应综合利用这些抗虫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学坤,周玉,魏毅,赵鸣;在不同农作物上烟粉虱的成虫数量调查[J];江西棉花;2003年06期
2 蒋林忠,孙国俊,李粉华,张林华,何海兔,蒋小春,刘旺年,李书林,段康,吴敏,潘静;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4期
3 张世杰,孙影,张文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4 ;山东省2004年烟粉虱发生预测[J];农业知识;2004年11期
5 张润志;《入侵种烟粉虱及其持续控制》[J];昆虫知识;2005年02期
6 臧连生,刘树生,刘银泉,阮永明,万方浩;B型烟粉虱与浙江非B型烟粉虱的竞争[J];生物多样性;2005年03期
7 汤琪,吴国俊,李粉华,吴敏,何海兔,王爱琴,吴路平,沈新莲;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8 王勇;周福才;;温室花卉烟粉虱的发生与控制[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6期
9 潘红;胡亚萍;;重视对烟粉虱的防治[J];长江蔬菜;2006年07期
10 徐婧;王文丽;刘树生;;Q型烟粉虱在浙江局部地区大量发生危害[J];植物保护;2006年04期
11 张燕斌;;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初报[J];湖北植保;2007年01期
12 曹昌明;鲁家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13 周国珍;罗汉钢;;烟粉虱防治技术问答[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14 付海滨;褚栋;李俊环;耿庆华;孙文鹏;;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发现Q型烟粉虱的危害[J];植物检疫;2007年06期
15 王俊;侯洪;余浪;;烟粉虱研究动态与防治方法[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16 丁新红;陆建林;;烟粉虱的危害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17 迟秀丽;张国丽;王桂花;;烟粉虱防治[J];农业知识;2008年32期
18 戎国增;裘建荣;华红波;;烟粉虱的为害及综合治理对策[J];长江蔬菜;2009年09期
19 刘刚;;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1期
20 罗志义,章伟年,干国培;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及杀虫剂的影响[J];昆虫学报;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红;张帆;李元喜;;B型和Q型烟粉虱对浅黄恩蚜小蜂寄主选择及个体发育的影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边海霞;郭晓军;郅军锐;罗晨;;7种常用农药对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3 饶琼;张宏宇;罗晨;;湖北省烟粉虱生物型调查及入侵型B型和Q型的扩散[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侯茂林;林克剑;卢伟;文吉辉;;设施黄瓜上烟粉虱种群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及诱杀效果[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小玺;彭伟录;任顺祥;邱宝利;;国内三种不同生物型烟粉虱的杂交研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刚;郭建英;万方浩;;不同棉酚含量棉花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多代影响[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念婉;李艾莲;万方浩;刘万学;;药用植物精油对B型烟粉虱的触杀及产卵忌避作用[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符伟;徐宝云;吴青君;王少丽;朱国仁;张友军;;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谭永安;肖留斌;孙洋;季英华;柏立新;;江苏地区烟粉虱的为害及地理种群遗传分布[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丛林;郭建英;万方浩;;卵期短时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存活和繁殖特性的影响[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冉;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与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潘慧鹏;烟粉虱Q型替代B型的生态学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李萌;烟粉虱—双生病毒—寄主植物互作及植物防御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郭建洋;烟粉虱卵黄发生、卵黄蛋白及其受体基因序列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饶琼;我国烟粉虱生物型、遗传分化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震宇;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的监测与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佰明;B型和Q型烟粉虱竞争取代的取食行为学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8 庞淑婷;番茄品种对烟粉虱适生性及其寄生蜂种间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9 谢文;寄主植物诱导烟粉虱种群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毕明娟;B型烟粉虱诱导的烟草防御信号途径及B型烟粉虱和烟蚜对烟草防御反应的生理适应性差异[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露;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唾液酶系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艳敏;温度锻炼与交互胁迫对Q型烟粉虱存活及生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丛林;B型烟粉虱对高温胁迫的生殖和行为响应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欧阳智刚;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孙地冰;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姚远;不同药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及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陈冲;烟粉虱生物型鉴定、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阙振炜;烟粉虱及细蜂在寄主植物离体叶片上的发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张蕊蕊;媒介虫口密度、植株苗龄及温度对烟粉虱传播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金党琴;烟粉虱的生物学及暴发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植保总站 刘光涛 姜京宇;警惕烟粉虱对秋菜的危害[N];河北科技报;2007年
2 胡善斌 段甲珍;湖北枣阳加大防治烟粉虱力度[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常熟市植保植检站供稿;立足预防,控制烟粉虱越冬虫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姜靖;罗晨:治小虫,成大事[N];科技日报;2010年
5 扬农;防治大棚烟粉虱刻不容缓[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河北省植保站 姜京宇;今秋烟粉虱暴发警报[N];河北农民报;2007年
7 苏恒山 丁志宽;大棚蔬菜烟粉虱重发原因及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7年
8 松蔬;减轻秋冬作物烟粉虱危害[N];东方城乡报;2007年
9 陈宝宽 丁志宽;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10 水清;烟粉虱危害可致棉花大幅度减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