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黄连素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黄连素(Berberine,BBR)作为一种新型降胆固醇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已探明BBR是通过作用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序列发挥功能,BBR是通过增加LDLR mRNA的稳定性,延长LDLR mRNA的半衰期,进而增加LDLR的表达,表现为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表明,LDLR基因的3′-UTR区5′端一个1100bp的片段是BBR作用的靶点。但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对BBR的降胆固醇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本实验旨在于探讨LDLR 3′-UTR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明确LDLR 3′-UTR区的SNPs对BBR调节LDLR表达的影响。
方法收集113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试验组(EG组),120例血脂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HC组),采集外周静脉血3ml测定血脂水平,5ml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于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对LDLR 3′-UTR区的1100bp目的片段进行SNP分析;另外,本研究依据人群中SNP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情况将LDLR 3′-UTR的多态性分成5种不同的基因型(TypeⅠ、Ⅱ、Ⅲ、Ⅳ、Ⅴ),并构建了携带不同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Luc-UTR),转染HepG2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分析方法检测BBR作用12h后pLuc-UTR的活性变化,进而探明不同基因型对于BBR作用效果的影响。
结果研究人群的LDLR 3′-UTR检测到G44243A、G44332A、C44506G、G44695A、C44857T及A44964G 6个SNP位点,没有发现其它的SNP位点。根据基因频率分布分成TypeⅠ、Ⅱ、Ⅲ、Ⅳ、Ⅴ5个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型频率对血脂水平没有影响(P0.05),携带有不同SNP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BBR作用后LDLR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但是携带不同SNP基因型的报告基因表达增加程度相似,因此,LDLR 3′-UTR区的SNP位点对BBR上调LDLR基因表达没有影响。
结结论
1.在研究人群中,LDLR 3′-UTR的基因型频率对血脂水平没有影响;
2. LDLR 3′-UTR区的基因型频率及其分布的遗传性变异并不能影响BBR对
LDLR表达的上调作用,此可为临床使用黄连素进行高脂血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张莉;王绿化;;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放射性损伤[J];癌症进展;2008年02期 |
2 |
季鑫;高春芳;;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J];现代免疫学;2009年02期 |
3 |
李义,吴国栋,左瑾,孟雁,方福德;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筛查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夏天保,毕新岭,缪明永,顾军,李素玲;上海地区汉族健康人群PAF乙酰水解酶基因4号外显子275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5年04期 |
5 |
郭义峰,谭建明,李荣宇,刘三震,李瑶,应康,谢毅,毛裕民;寡核苷酸芯片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25期 |
6 |
宋卫华,朱俊明,党爱民,吕纳强,刘国仗,惠汝太;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1575G/A和-1059G/A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6期 |
7 |
柯杨;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的遗传易感[J];中华肿瘤杂志;2002年02期 |
8 |
叶冬青,尹婧,李向培,张国庆,张永青,王茜,刘慧慧;安徽汉族人群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9期 |
9 |
古宏标;黄玮俊;李彩霞;陈素琴;胡彬;王一鸣;;我国正常汉族人群Fcα R1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2期 |
10 |
马厚勋;牛永红;李章勇;谢正祥;;汉族人群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三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息心率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年06期 |
11 |
孙玲玲;褚迅;;上海地区汉族人群IL-17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2 |
杨春香;史进方;顾国浩;;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在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3期 |
13 |
喻银;肖红梅;杜娟;李汶;曾铭华;唐亭亭;唐雪梅;;LRP-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
14 |
席素雅;韩雅玲;;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特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沈阳部队医药;2007年03期 |
15 |
鲁智勇;金丽威;牛振民;袁文涛;沈小雁;薛峰;郑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9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12期 |
16 |
任卓;樊军卫;周崇治;裘国强;贺林;彭志海;;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
17 |
亓涛;王前;郑磊;杨红玲;包杰;;IL-18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宫颈癌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周韶璋;朱伟良;李明英;李虹义;张积仁;;IL-10-10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
19 |
李奕平;张瑛;李显丽;邓德耀;徐波;陶文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20 |
赵玉琼;姚春涛;刘亚千;黄丽洁;赵亚力;赵权;陈华;;我国特有三个小型猪品系PPARα基因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