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药物对下颌骨骨缺损再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颌骨骨折除表现出血、骨折移位、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外,颌面部的疼痛、肿胀也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对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甾体类抗炎药(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如地塞米松)常被用于抑制颌骨骨折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消除局部组织肿胀;而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lDs,如吲哚美辛)常被用于缓解骨折所造成的局部疼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成体骨再生修复的早期阶段,炎症反应产生的相关因子通过分子信号传导,启动成骨分化,促进细胞增殖和骨基质分泌,从而完成骨缺损的再生修复。然而,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否影响正常骨缺损再生修复至今尚不清楚。本实验拟在建立大鼠下颌骨缺损自限性愈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X线平均灰度测量、组织形态学、总胶原染色等方法研究甾体类抗炎药地塞米松、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对大鼠下颌骨骨缺损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建立SD大鼠双侧下颌骨颊舌向贯穿的不完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磷酸钠给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吲哚美辛给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给药5天,分别于给药结束后1、3、6、10、17天处死并取双侧下颌骨,经X线检查后,PLP(Periodate-Lysine-paraform-alde-hyde)固定液中固定,10%EDTA脱钙,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及总胶原染色,并行总胶原阳性面积比例分析。
结果:X线检测平均灰度分析显示对照组骨缺损愈合处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地塞米松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差异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组骨缺损愈合明显延迟于相应的对照组。总胶原阳性面积比例分析显示两组对照组骨缺损愈合处总胶原阳性面积比例高于相应的同时间点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塞米松组:P=0.013;吲哚美辛组:P=0.018);地塞米松实验组与吲哚美辛实验组间总胶原阳性面积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223)。
结论:1)大鼠下颌骨1mm×3mm大小的骨缺损能够自行愈合。2)炎症反应阶段应用治疗剂量的甾体类抗炎药地塞米松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可以延缓下颌骨骨缺损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