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牛玉明  
【摘要】:恶性肿瘤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泛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咽喉及上呼吸消化道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在恶性肿瘤的死亡因素中列第八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随着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认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外界环境与个体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往往导致了患者罹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不同,因此,对于易感基因的鉴别可能是筛查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高危人群和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一类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COX有两个亚单位:COX-1和COX-2。COX-1在正常组织中稳定表达并且合成前列腺素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COX-2在大多数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可被生长因子、内毒素及肿瘤促进因子诱导产生。研究已经证实COX-2在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喉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中高表达。此外,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COX-2的高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发生在DNA编码区(coding region)的SNP,可引起所翻译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变异,进而可能改变蛋白质结构域的功能。如果SNP发生在DNA的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特别是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区域(promoter region)及5’和3’端的非翻译区域(untranslated region),则可能影响该基因的转录过程,而改变mRNA的转录及表达,进而影响下游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可能造成个体对肿瘤易感性的差异。 本课题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行COX-2基因遗传变异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易感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部分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环氧化酶2(COX-2)是前列腺素(PGs)合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限速酶,可将花生四烯酸(AA)代谢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从而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COX-2过度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和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许多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中均有COX-2基因的扩增及其蛋白质的高表达。 COX-2的表达及其稳定性受基因启动子区及5’和3’非翻译区的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在这些区域内的多态性改变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1195AG(rs689466),-765GC(rs20417)位点等位基因的变异可以导致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显著性升高,1759GA(rs3218625)位点SNP改变将导致COX-2蛋白质中587位的Gly被Arg取代,从而使COX-2催化花生四烯酸的活性增加约1.5倍;而3’端非翻译区8473TC(rs5275)位点的SNP改变与则可能肺癌及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病发生有关。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260例新发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包括169位口腔癌患者、91位喉癌患者和1047例健康对照),探讨①COX-2启动子区域SNP变异位点:-1195AG,-765GC;②COX-2编码区SNP变异位点:1759GA;③3’端非翻译区(3’UTR)SNP变异位点:8473TC四个变异位点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采用Taqman-MGB及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及烟酒等危险因素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结果表明:(1)-1195AG位点SNP改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关联,与携带野生型纯合子AA的个体相比,携带杂合子AG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 0.87(95%CI=0.63-1.20);携带变异型纯合子GG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1.02(95%CI=0.69-1.50)。(2)-765GC位点SNP改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携带野生纯合型GG的个体相比,携带杂合子GA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1.01(95%CI=0.61-1.67)。(3)1759GA位点SNP改变未能发现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携带野生纯合型GG的个体相比,携带杂合子GA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0.42(95%CI=0.16-1.07)。(4)8473TC位点SNP改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关联,与携带野生纯合型TT的个体相比,携带杂合子TC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0.90(95%CI=0.66-1.22);携带变异型纯合子CC的个体发病风险:调整OR=1.48(95%CI=0.68-3.25)。 本研究结果提示,-1195AG,-765GC,1759GA,8473TC位点的SNP改变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易感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 第二部分COX-2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启动子活性改变的功能性研究 COX-2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与多种转录因子相互结合的位点,比如PEA3、IL6、NFKB、SP1和c-MYB等。在COX-2基因的转录过程中,这些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域密切结合。COX-2基因启动子区域SNP改变将直接影响其与特定的转录因子的结合能力,导致基因的转录能力的改变,进而引起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变化。 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从-1940核苷酸到+201核苷酸的COX-2基因启动子序列,片段长度共2141bp,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确认,然后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含有-1195AG,-765GC位点等位基因突变的DNA片段。通过双酶切消化及连接反应与pGL3-Basic载体相结合,成功构建含有COX-2基因启动子区域-1195AG和-765GC SNP位点的3种含有COX-2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质粒:pGL3-A_-1195-G_-765,pGL3-G_-1195-G_-765,pGL3-A_-1195-C_-765。通过瞬时转染Tca-8113,Hela和MG-63细胞系并结合双荧光素酶检测发现:pGL3-A-1195-G-765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pGL3-G-1195-G-765质粒(P0.001);而pGL3-A_-1195-G_-765质粒与pGL3-A_-1195-C_-765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1195A→G的SNP改变可导致启动子区域转录活性的改变,降低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765G→C的SNP改变未能导致启动子区域转录活性的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丽艳,胡双九;COX-2与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06期
2 于新蕊,滑莉莎,计惠民;COX-2抑制剂损害肾功能[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1期
3 常丽;环氧化酶-2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年06期
4 陆志城;有关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年11期
5 李勇,曾甫清;COX-2—膀胱癌治疗的新靶点[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龚萍,黄光英;环氧化酶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J];生殖与避孕;2004年06期
7 朱风尚 ,陈锡美;对环氧合酶与非甾体抗炎药的新认识[J];世界临床药物;2003年10期
8 凌家俭,管晓翔,陈琪,范乐明,韩晓;1型糖尿病防治新方法:构建COX-2siRNA表达载体阻断COX-2基因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6期
9 陈江,谢勇,周小江,吕农华,黄德强,徐萍,王崇文;COX-2和iNOS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英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王西京,代志军,刘小旭,康华峰,赵世平,薛锋杰;乳腺癌中COX-2、HER-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11 何绥平,张威,毛璐,甄健存;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研究与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年02期
12 ;COX-2同大肠癌肝转移有关[J];中国肿瘤;2000年07期
13 王海霞,陈其奎;环氧合酶-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癌症;2003年06期
14 王顺文;COX-2与NF-κB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15 杨景勋;万络事件及COX-2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的最新评估[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年02期
16 李改丽,王百忍,费玲玲,张萍,杨浩,鞠躬;COX-2的基因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制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年03期
17 张罗献,僧靖静,赵高峰,高冬玲,李玉光;肺腺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18 毛越苹;段朝晖;曾凡钦;林宝珠;;表皮肿瘤中COX-2与P53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1期
19 李必海;COX-2抑制剂治疗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20 梅之南,施震,汪细和,罗顺德;COX-2抑制剂Celecoxib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霞丽;谢丽;魏嘉;禹立霞;刘宝瑞;;COX-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2 刘洁;陈谦明;;环氧化酶-2(COX-2)与口腔黏膜病[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培宁;吴书林;李晓红;张旭超;林秋雄;单志新;邓春玉;肖定璋;侯跃双;余细勇;;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Plakophilin-2基因突变对连接蛋白43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永红;居军;丁进芳;;肺癌线粒体HV1基因突变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苏磊;修玲玲;肖海鹏;曹筱佩;刘媛媛;;胆色素原脱氨基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梁纯子;周新;刘松梅;谢焱;;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9个SNP位点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尹瑞川;汪海林;;丙烯醛-DNA加合物的鉴定与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郑巧娟;李振新;刘含秋;吴志英;;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邓启文;;大肠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GyraseA基因突变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李建国;李振鲁;王豫平;廖世秀;张守民;;念珠状毛发一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玉明;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何;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用于基因突变分析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曾灵;一些重要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筛选及其与创伤并发症风险性的临床多中心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武斌;环氧化酶-2(COX-2)与前列腺癌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申强;COX-2启动子携带条件复制性腺病毒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明臣;前列腺癌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表达及其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李宗平;细胞凋亡及β-catenin基因在颅咽管瘤发病及预后中的意义探讨[D];四川大学;2006年
8 李兵;家蚕和野桑蚕对有机磷农药抗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徐晓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COX-2基因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朱晓峰;原癌基因C-met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OX-2表达相关性以及COX-2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雪娇;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夏红珍;VEGF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与胃癌风险性及胃癌组织VEGF、COX-2表达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张桂杰;环氧合酶(COX)在牙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金辉;实验性大鼠重度心肌挫伤心肌细胞中COX-2、bcl-2与HIF-1α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5 张瑞红;胃癌中COX-2,MMP-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童明富;姜黄素抑制p38MAPK和COX-2活性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喇海英;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IL-6及COX-2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张五德;Snail在胃癌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与COX-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9 周丽;COX-2、PPAR-γ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雯;橙皮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COX-2活性及表达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裴闯 陈斌华;猝死多为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概率高达50%[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NOTCH1基因突变可引发白血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童光来;基因突变易致二成国人患骨刺[N];北京科技报;2004年
4 星辰 编译;百岁老人基因突变相同[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记者 崔志坚;河南发现一罕见念珠状毛发家族[N];光明日报;2006年
6 明月;多细胞与基因突变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黄守勤;福建发现难治性高血压家族[N];健康报;2007年
8 通讯员 冯瑶 记者 佳学;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N];江苏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白毅;上海交大发现人类遗传病新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卢晶 李斌;我国科学家发现基因突变致白内障的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