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性乳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摘要】:在医学实践中,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物模型。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使得人们很难了解乳腺癌骨转移的完整过程,更无法对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详细机制进行研究。异种移植模型的发展对乳腺癌骨转移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最好的乳腺癌骨转移模型是NOD/SCID-hu系列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人源性的活骨,这个特性使得小鼠模型中乳腺癌细胞和其趋向的靶器官--骨均为人类来源成为了可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乳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该模型同时包含了人源性的正常乳腺组织和骨组织。通过多种实验手段,我们证明了SCID小鼠体内两种同时存在的移植物在至少12周的动物体内实验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活性和部分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鉴别了一组人乳腺癌细胞株的“亲骨性”,从而发现了人乳腺癌细胞株SUM1315能够在新型“人乳腺-人骨”小鼠模型上完成种属特异性的自发性骨转移,从而证明了新模型在鉴别乳腺癌细胞骨转移能力方面的实用性。从模型的移植乳腺组织的原发灶和移植人骨的转移灶中,我们分离、纯化了相应的人乳腺癌细胞原代亚株,并对它们与其亲代细胞在部分乳腺癌分子标志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初步比较。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对这些人乳腺癌细胞亚株的基因表达谱、miRNA表达谱以及蛋白表达谱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阐明新模型的自发性骨转移与传统模型的强制性骨成瘤的区别,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被同时接种到新模型的移植人乳腺和人骨组织中,它在两种移植组织中形成的瘤组织同样被提取了原代乳腺癌细胞亚株并进行了后续分析。本研究不仅建立了能模拟乳腺癌临床骨转移完整过程的小鼠模型,还为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寻找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靶点提供了大量信息。
|
|
|
|
1 |
闫敏,江泽飞,宋三泰,刘晓晴,王涛,吴世凯;多种内分泌药物序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一例[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3期 |
2 |
Mary C Gainford;George Dranitsaris;Mark Clemons;方华;;双膦酸盐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新进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年06期 |
3 |
王绿化;;骨转移瘤 预后 诊断 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年06期 |
4 |
温凤云,杨翠舫;放射治疗对乳腺癌骨转移止痛疗效的观察(附179例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5年03期 |
5 |
王庆伟,刘宏,乔乃安,程玉峰,李贞;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1期 |
6 |
廖智超,蔡林,余毅;米诺环素治疗裸鼠乳腺癌骨转移的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
7 |
张苏国;范治军;李科;;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放疗效果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7年04期 |
8 |
王丽;王捷;;乳腺癌骨转移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22期 |
9 |
崔同海;;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大剂量复合化疗的初步观察(附21例分析)[J];江苏医药;1992年11期 |
10 |
江志静;乳腺癌骨转移的预后因素[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
11 |
潘琼,许赪,徐开埜;骨ECT检查在乳腺癌骨转移放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6年04期 |
12 |
;乳腺癌骨转移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2期 |
13 |
陈燕武;绝经期前乳腺癌骨转移的放射治疗[J];癌症;1994年05期 |
14 |
于华;孙术红;徐淑华;;48例乳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8年09期 |
15 |
黄智芬,黎汉忠,张作军,谭志强,陈闯,陆永奎,赵莹,吕小红;毫米波穴位辐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33例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0期 |
16 |
张阳;杨自更;严红艳;;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CA15-3、IL-6、IL-8检测结果与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年05期 |
17 |
万德森;李国材;陈建清;石锐;赵秀珍;林增桃;;核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初步报告[J];肿瘤防治研究;1991年01期 |
18 |
钟勇,谢昌辉,蒋宁一;乳腺癌骨转移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1997年11期 |
19 |
陈羽中,钟勇,谢昌辉;乳腺癌骨转移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医学;1997年06期 |
20 |
李书权,殷凤,丁山;氟化物离子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联用能早期准确检出乳腺癌骨转移病变的范围[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