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肾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缺陷和速尿低血钾的毒现机制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摘要】:
背景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11β-HSD)是催化有活性的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F,皮质酮
B)转化为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可的松E,脱氢皮质酮A)的
一种重要的微粒体酶。它通过受体前机制保护盐皮质激素受体免
受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已知此酶先天性缺陷可导致表观盐
皮质激素过多综合症(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AME),
自1977年Ulick首次报道此病以来,世界范围内已发现50多例
AME,并找到十多个突变基因位点。Benediktsson认为30%原
发性高血压患者此酶活性降低,因此11β-HSD在原发性高血压
发病中的作用是目前临床药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现有一亿多
高血压患者,其中有无AME患者尚无报道。因此,在原发性高
血压患者中开展肾11β-HSD活性的测定,不仅有助于寻找我国的
先天性酶缺陷患者,而且可为阐明11β-HSD在我国高血压发病
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此外,一些内源和外源性物质可抑制11β-
HSD酶的活性,引起AME样的症状,如甘草,柚皮苷,棉酚,
及内源性成分胆汁,甾体化合物等对此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我们曾报道:速尿能竞争性抑制豚鼠肾皮质微粒体11β-
HSD,而在体给药速尿引起大鼠低血钾与11β-HSD活性的关系
未有报道,也未见速尿对人肾11β-HSD2作用的报道。用整体
大鼠及人肾标本研究速尿对11β-HSD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速尿
低血钾毒理的新机制。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的
l.建立一种可靠、简便的在体和离体肾*叩 -HSD活性的 HPLC
检测方法,为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服务。
2.研究速尿对整体大鼠肾11卜羟化类固醇脱氢酶和血电解质,
血压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探讨大量或长期应用速尿引起低血
钾的新的生化机制。
3.在人肾微粒体制备上研究速尿,喇达帕胺对11卜羟化类固醇
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其引起人低血钾的不良反应提供
理论根据。
4.比较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卜羟化类固醇脱氢酶卜
-HSD)活性与健康志愿者有无差别,寻找我国的表观盐皮质
激素过多综合症患者并通过临床生化研究确立诊断,为进一
步研究我国 AME患者的突变基因及门卜HSDZ在我国原发
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5.与脑卒中再发预防中国协作中心下属连云港第一医院合作,
对此协作医院的扣名患者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
试验方法。评估降压药培味普利瞩erindopril)联用喇达帕胺
(indapamide)连续四年治疗对脑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同时研
究咧达帕胺引起的低血钾与酶活性的关系。
方法
1.HPLC梯度洗脱;SPDl 紫外检测,内标定量。测定尿中
氢化可的松与可的松或脱氢皮质酮与皮质酮的比值;观察11
卜-HSD活性的变化。
2.大鼠给予速尿单次(40,100,250 mg·kg刁)和多次(10,
20;100 mg·kgl,Bid x 20 d)灌胃,用上述方法测定大鼠
尿中脱氢皮质酮与皮质酮的比值和肾皮质微粒体酶制备对皮
质酮的转化速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给药后血rN矿
CI-,尾动脉法测大鼠血压。观察单次及多次应用速尿后 116
2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HSD活性、血钾H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3.以人正常肾皮质制备的微粒体为 11卜HSDZ的来源,用上述
方法测定各种贩的速尿,喇达帕胺,卡托普利对氢化可的松
转化率的影响,观察 110-HSD活性的变化。
4.应用 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63例
健康志愿者尿中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的比值,以比较其肾门
广-HSD活性的差异。
5.流行病学调查选择可疑的高血压患者,pLC法测定尿中氢
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之比,配合。悔床生化研究确立AME的诊
断。
6.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喇达帕胺对患者血
钾与肾n卜HSD活性的影响。
结果
1.尿中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二O.01+
0.027和 Y二 0.012 X+0.025,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相对回收率
分别为 105.8 t 3二%和96* t 3.6%(n=15,RSD为 2.40-4.87
%)。皮质酮和脱氢皮质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04 X
+0.1和 Y—0*22 X-0*46,线性民好;平均回收率为 105.3%
和 104.50,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均*、于 100。建立
的方法适用于人和大鼠尿液糖皮质激素的检测。
2.大鼠肾* 卜HSD活性的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
脱法以紫外检测分析大鼠尿中皮质酮田)与代谢物脱氢皮质酮
KV值和肾皮质微粒体孵育液中 B到 A的转化率以评定
110-HSD活性。速尿(40,100,250 mg·kg*)单次和(10,
20,100 mg·kg-’)多次给药后,尿中 A/B比值分别下降了 29刀
%,58*%,60.9%和
|
|
|
|
1 |
陈正玉;;甲巯丙脯酸与心得安在原发性高血压降压作用之比较[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1年04期 |
2 |
李永安;;甲硫丙脯酸长期治疗肾血管性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3年01期 |
3 |
钱永巍;加拿大心血管代表团学术报告纪要[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4 |
林三冬;;缺镁与高血压[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年01期 |
5 |
贾刚田;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小儿在生理盐水负荷后心纳素增加[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7年06期 |
6 |
王宪衍;收缩期性高血压[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7 |
张叔诚;汪家瑞;于仲元;何士大;徐宝钢;洪方裕;;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心房肽水平的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8 |
雷寒;陈运贞;;原发性高血压细胞膜离子转运学说与临床[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9年03期 |
9 |
向培斌;;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使用Dilevalol的经验[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9年05期 |
10 |
张以华;;钾、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11期 |
11 |
邓诗桢,曾玫玫;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附244例分析)[J];临床荟萃;1994年22期 |
12 |
许琳,曲莉霞,卫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节律[J];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
13 |
张文松;硝苯吡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9例观察[J];职业与健康;1996年06期 |
14 |
程光华,潘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测定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7年05期 |
15 |
任新鸾,吴连英,郭同乐,施海法,董杰,孔捷超;家族性的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方式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
16 |
戴蓉,涂学军,刘丽萍,祝云芳;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检测[J];东南国防医药;1997年03期 |
17 |
冷秀玉,伍卫,孔敏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3期 |
18 |
陈松林;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19 |
叶琼,吴可贵,曾开淇,林经安,林金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1998年01期 |
20 |
罗勇,高兴玉,陈丽,向江,葛颖,张俊,刘奇玉;原发性高血压的自主神经功能研究[J];高血压杂志;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