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动员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李晓宏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参与了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组织缺血后,缺血组织释放缺血相关因子,刺激骨髓中EPCs动员,最终归巢至缺血组织,参与缺血组织的修复和血运重建。已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循环中EPCs水平的作用,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凋亡、存活、增殖以及细胞骨架的变化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与他汀对EPCs功能影响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EPCs动员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他汀促进EPCs动员的分子机制,我们观察了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VEGF与AKT水平的影响,并且通过建立骨髓来源的EPCs培养模型,观察辛伐他汀在体外对EPCs的AKT、eNOS表达和VEGF释放的作用,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对辛伐他汀的这一作用的影响。 第一部分: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梗后EPCs动员的影响 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当天将大鼠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kg,每日灌胃一次,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术后0,1,3,5,7,11,15,20天尾静脉采血,检测静脉血中EPCs的水平。本研究中,我们定义外周血中EPCs为:表达两种大鼠干细胞表面标记即CD34和CD133的细胞群,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的EPCs比例。结果显示:1、术前辛伐他汀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及CD133+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CD34+:1.16±0.34‰vs 1.14±0.40‰,P>0.05;CD133+:0.41±0.14‰vs 0.37±0.08‰,P>0.05)。2、在空白对照组,心梗术后第一天大鼠外周血中EPCs数量就较术前明显增加(CD 34+:5.12±3.17‰vs 1.16±0.34‰,P<0.05;CD133+:1.32±0.27‰vs 0.41±0.14‰,P<0.05);术后第七天EPcs动员达到高峰(CD34+:3.51±2.70‰,CD133+:1.4±0.99‰);此后EPCs数量逐渐下降,但术后20天时CD34+及CD133+细胞数量仍明显高于术前(CD34+:1.75±0.55‰vs 1.16±0.34‰,P<0.05;CD133+:1.23±0.95‰vs 0.41±0.14‰,P<0.05);提示心肌梗死本身即可诱可骨髓EPCs动员。3、辛伐他汀干预后外周血中CD34+及CD133+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于术后第三天开始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及CD133+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D34+:4.43±1.28‰vs 2.52±1.81‰,P<0.05;CD133+:1.49±0.65‰vs 0.84±0.54‰,P<0.05):至观察结束(心梗术后20天)时,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及CD133+细胞数量仍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辛伐他汀能够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EPCs动员。 第二部分:辛伐他汀促进EPCs动员的机制探讨 既往研究显示VEGF是促进骨髓EPCs动员的重要因素,而最近研究证实NO在骨髓EPcs动员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骨髓eNOS激活后,NO释放增多,促进骨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增加,活性增强,后者可通过水解骨髓基质细胞表面的膜型kit配体,使其转化为可溶性的kit配体,解除基质细胞对EPCs的束缚作用,从而促进骨髓EPCs的动员。为了进一步阐明辛伐他汀促进骨髓EPCs动员是否由上述机制介导,我们分别进行了动物心肌梗死模型的在体研究和骨髓EPCs体外培养研究。在体实验中,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梗模型。术后当天将大鼠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kg,每日灌胃一次,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在术后0,1,3,5,7,11,15,20天尾静脉采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VEGF及AKT的水平。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利用内皮细胞生长条件培养基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表型。收集培养的第2-4代EPCs分成两组: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辛伐他汀,使其终浓度依次为0、0.001、0.01、0.1、1μmol/L;辛伐他汀加LY294002干预组:以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 002和EPCs孵育1小时后再加入不同量的辛伐他汀。24小时后收集细胞,利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VEGF浓度以及细胞裂解产物中AKT和eNOS的水平,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Cs的e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动物实验部分,在空白对照组,心梗术后大鼠外周血中VEGF水平逐渐增高,术后第七天达到高峰(81.0±7.35pg/mL Vs 57.6±4.23 pg/mL,P<0.05),此后VEGF水平逐渐下降,但术后20天时仍明显高于术前(64.3±7.34 pg/mL vs 57.6±4.23pg/mL,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明显增加,于术后第三天开始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6.31 pg/mL vs 56.5±3.78 pg/mL,P<0.05),至观察结束,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VEGF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空白对照组,心梗术后大鼠外周血中AKT水平逐渐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后大鼠外周血中AKT水平逐渐增高,于术后第三天开始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AK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31.5±12.16 pg/mL vs 399.5±10.98 pg/mL,P<0.05),至观察结束,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AKT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549.3±27.4 pg/mL vs 441.3±11.57 pg/mL,P<0.05)。2、细胞培养部分,辛伐他汀干预后明显增加EPCs的VEGF释放水平,促进EPCs的AKT及eNOS表达,且这一效应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而增强;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能够阻断辛伐他汀对EPCs的VEGF释放、AKT及eNOS表达的上调作用;提示辛伐他汀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促进EPCs eNOS的表达,并增加VEGF的释放。 结论: 1、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诱导骨髓EPCs动员;辛伐他汀能够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EPCs的动员,且这一作用可能与辛伐他汀上调心梗后VEGF、AKT水平有关。 2、在体外,辛伐他汀能够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促进EPCs eNOS的表达,增加VEGF的释放,这一机制可能解释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EPCs动员的促进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志兵;张怀勤;;他汀类药物与内皮祖细胞[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2期
2 陶蕊;王一尘;段俊丽;;内皮祖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他汀的干预作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年06期
3 张庆国;;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09期
4 王洁;卢竞前;李易;;EPCs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J];医学综述;2006年20期
5 刘海燕;白庆秋;;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3期
6 张艳娟;;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1期
7 訾勇;张敏州;王磊;;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中西医研究新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4期
8 刘慧 ,杨庆福 ,陈俭;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干预[J];海南医学;2002年11期
9 郭长磊;李红军;;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20期
10 侯淑红;王挹青;;内皮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他汀类药物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0期
11 潘慧娟;龚梅金;张红利;孙艳;;早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强化他汀治疗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1期
12 张利,刘慧;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0期
13 祁学文;刘海峰;薛玉增;孔祥泉;;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状态时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2期
14 陈旭娇;王志军;何浪;;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与动脉弹性相关性及缬沙坦干预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年03期
15 唐丽鹃;;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6期
16 刘刚;籍振国;李海滨;刘超;姚丽;刘坤申;;强化降脂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国药师;2007年12期
17 张德芝;;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2期
18 朱建华;耿隽超;;他汀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4期
19 李静;蒋立新;李希;冯芳;LANDRAY Martin;ARMI TAGE Jane;;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05期
20 汪奕斌;任国庆;张浩;孙文文;严金川;;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数量与功能的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宪沛;梁振涛;高传玉;李牧蔚;曾秋棠;廖玉华;;冠心病合并结直肠癌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他汀类药物调脂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吴嘉慧;马长生;康俊萍;聂绍平;杜昕;吕强;高迎春;张崟;刘新民;贺立群;贾长琪;汤丽川;阙斌;董建增;刘晓惠;;他汀类药物对胆固醇不高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结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 刘生祥;;他汀类药物与室性心律失常[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任桂芝;修运强;蔡智荣;林淑美;张宁宁;朱霞;;心电频谱图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5 陈吉匡;;他汀类药物循证证据回顾[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定良;巫相宏;;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XCL16的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莉娜;智宏;朱一;张钰;成浩;张学宁;张珍;王蓓;;miRNAs相关基因变异与冠心病发生及预后的关联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烨;孙兰军;;孙兰军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冠心病[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齐齐;邱原刚;;2000和2006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锁平;吕继有;;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宏;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动员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2 吴建祥;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王玥;骨桥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增殖作用和机制及二者在乳腺癌中相关性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刘哲亮;残粒脂蛋白对循环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5 姜朝新;蛇毒溶栓联合自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赵炎波;胸腺素β4对循环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吴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生成内皮祖细胞及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卢正茂;移植经慢病毒介导hVEGF_(165)-GFP的双表达基因转染内皮祖细胞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陈图刚;阿司匹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及其iNOS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徐盛开;尾加压素Ⅱ对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薇;内皮祖细胞体外移植及他汀类药物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韩娟萍;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端粒酶活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赵瑞霞;罗格列酮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彭瑜;氟伐他汀对体外血管内皮祖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汪奕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早晚期集落数目和功能的变化[D];江苏大学;2010年
6 杜瑞;FoxO4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朱人大;自噬抑制对内皮祖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姚丽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9 殷文;雌激素通过α-受体亚型途径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D];泸州医学院;2010年
10 梁鹍;自体内皮祖细胞移植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一 罗刚;预防冠心病降脂是关键[N];健康报;2006年
2 熊昌彪;他汀类药物降LDL-C作用获公认[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治疗冠心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 调脂的误区[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主任医师 廖志云;怎么防止冠心病复发[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金慰鄂;急性心梗应尽早服用他汀类药[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吕树铮;预防冠心病的关键问题[N];威海日报;2008年
7 陶春祥;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评介[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常怡勇;他汀类药要空腹吃[N];健康时报;2006年
9 王泽;34%冠心病患者长期吸入二手烟[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10 文摘;他汀类药物抗肿瘤作用受质疑[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