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dd45α/γ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Gadd45α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研究
【摘要】: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主要的组织类型。探讨HCC组织中异常表达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了解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辅助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Gadd45基因家族是在研究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新发现的相关基因家族,该家族成员主要包括Gadd45a、Gadd45p及Gadd45y。现有资料表明,该基因家族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故此,本研究就Gadd45α/γ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Gadd45α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Gadd45α/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检测Gadd45α/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临床HCC标本5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dd45α/γ蛋白在5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相关临床意义;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分别转染质粒pCMV-tag2B、pCMV-tag2B-Gadd45a和pCMV-tag2B-Gadd45γ,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add45α/γ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结果:
(1)Gadd45a蛋白在50例肝细胞性肝癌中阳性率为58.0%(29/50),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62.0%(31/50),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Gadd45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0%(15/50),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0%(43/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Gadd45α/γ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肝癌分化程度有关,它们在高分化癌中阳性率(84.2%,57.9%)显著高于在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41.9%,12.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Gadd45α/γ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
(3)将质粒pCMV-tag2B-Gadd45α/γ分别转染至人肝癌细胞HepG2后可诱导细胞周期G2/M期阻滞,且pCMV-tag2B-Gadd45α(G2/M期细胞比值为0.31±0.03)诱导的阻滞程度较pCMV-tag2B-Gadd45γ(G2/M期细胞比值为0.21±0.03)诱导的阻滞程度更为明显。
结论:Gadd45α/γ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肝癌的病理分型、发展以及转归过程存在着密切关系,与Gadd45γ相比,Gadd45α在肝癌的转归过程中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且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第二部分Gadd45a诱导人肝癌细胞G2/M期阻滞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目的:探讨Gadd45α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可能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肝癌细胞生长抑制性基因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分别转染质粒pCMY-tag2B-Gadd45α和pCMV-tag2B至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dd45α及其下游基因P38、p-P38、JNK和p-JNK的表达变化;然后,给予信号通路的抑制剂(sB203580和SP600125)分别特异性阻断P38和JNK的磷酸化,再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周期,进而分析Gadd45α诱导肝癌细胞HepG2阻滞在G2/M期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
结果:
(1)将质粒pCMV-tag2B-Gadd45α转染至人肝癌细胞HepG2 48h后,Gadd45α蛋白表达峰值为0.68±0.02,其下游基因P38(0.94±0.01)和JNK(0.77±0.04)的磷酸化水平与空白对照组(0.58±0.02,0.50±0.02)相比均明显升高。
(2)运用特异性抑制剂使升高的P38和JNK磷酸化表达水平降低至0.56±0.02和0.53±0.03,达到空白对照组磷酸化水平(0.58±0.02,0.50±0.02),但细胞仍表现为G2/M阻滞,阻滞程度较非抑制剂组明显减弱。
结论:在HepG2细胞中过度表达Gadd45a蛋白可以激活Gadd45α-P38和Gadd45α-JNK信号转导通路;Gadd45α-P38和Gadd45α-JNK通路参与了Gadd45α诱导的肝癌细胞G2/M期阻滞。
|
|
|
|
1 |
程俊波!350001福州市,姚和祥!350001福州市,黄建富,殷凤峙;肝细胞性肝癌P53、Bcl-2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
2 |
王甘露;p53基因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J];医师进修杂志;2001年05期 |
3 |
赵博;苗立英;;超声造影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细胞性肝癌一例[J];中国医疗设备;2008年06期 |
4 |
王建国;刘剑勇;;肝细胞肝癌手术中的规则性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0年06期 |
5 |
李美颖;肝细胞性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肝扫描检查的关系[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84年02期 |
6 |
陈谦,梅铭惠,唐建华,杨景红,杨华伟,翁俊;B超引导下经皮端冷射频治疗不可切除肝癌[J];华夏医学;2001年06期 |
7 |
董驰!730030,史平!730030;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巨块型肝细胞性肝癌一例[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8 |
潘志刚,杨秉辉,祝墡珠,李延文;肝癌组织中肠道病毒表达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6期 |
9 |
Yoshioka Y.
,Hashimoto E.,YatsujiS.
,姜志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与衰竭性NASH[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
10 |
冯耀良;赵林波;王学浩;张峰;孔连宝;李相成;施海彬;王杰;刘圣;;22例中晚期肝癌肝移植术前介入治疗[J];江苏医药;2007年08期 |
11 |
孟红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09年12期 |
12 |
房建伟;王芳;;肝细胞性肝癌(HCC)筛选实验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2期 |
13 |
钟鉴宏;马良;黎乐群;;过继免疫治疗在肝细胞性肝癌术后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1年04期 |
14 |
许少霞,钟寿光;肝细胞性肝癌与抗HBe关系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1994年05期 |
15 |
章宗籍,申丽娟,张华献,黄润;甲胎蛋白阳性人肝细胞的定量形态学图像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6期 |
16 |
闫婷;王文礼;;后基因组时代的肝细胞性肝癌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
17 |
张荣生;吕凌;成峰;邵文雨;成峰;张峰;;CD133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9年06期 |
18 |
何淑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20期 |
19 |
邓卓霖,马韵,罗虹;南宁地区肝细胞性肝癌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J];广西科学;1995年01期 |
20 |
高丰光,孙汶生,曹英林,张利宁,宋静,李华芬,阎世坤;HBx-DNA探针的研制及在肝癌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