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研究
【摘要】:由于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特殊性,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药品损害事件逐渐增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机制,不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这部分人群的人身权利,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体现,也能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公正性。我国目前尚未对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进行立法,所以本文从药品不良反概念入手,分析我国目前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机制上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机制的优缺点,以及对我国补偿机制建立的启发;探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建立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建议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机制。
通过文献的整理,研究得出目前国内外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补偿方式有三种:保险模式、基金模式、保险和补偿模式并行;且对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缺陷的定义都适用“不合理的危险”,不同于我国目前根据产品质量法对于缺陷采用的双重定义。在给付范围上与国外大致近似,在给付金额上均设有上限,且均未对精神补偿进行说明。在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理论研究方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概念进行界定,对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的范围进行研究,对各国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的起因、对象和范围进行阐述,为解决为什么对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进行补偿和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提供理论依据。而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现状研究方面,根据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报告(2010),发现报告的主要来源是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报告的数量只占报告总数的12%左右,报告多以医生提交的为主,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2%左右。笔者通过对南京市的八个大区的随机抽样调查得出大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现状的了解以及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和鉴定机构的态度和看法,得出制定补偿救济适度的必要性。在对数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的补偿框架,并且运用公平原则作为理论基础,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
|
|
|
|
1 |
;中国将建立覆盖城乡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J];河北中医;2011年01期 |
2 |
傅兴治,王鲁平;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察工作正在全国逐步展开[J];中国基层医药;1999年01期 |
3 |
李宇阳;关于建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3年03期 |
4 |
戴菁菁;;九种药品反应不良[J];人人健康;2003年03期 |
5 |
朝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十大误区[J];现代养生;2004年01期 |
6 |
陈延,敦哲,吴晔,邓培媛,曹立亚,王梅,詹思延;对医务工作者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初步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年05期 |
7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物警戒;2004年01期 |
8 |
冷鹏;;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1例及原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4年04期 |
9 |
宋琳琳
,李元媛
,王鹏
,牟燕;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10期 |
10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7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物警戒;2005年01期 |
11 |
;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A,B)[J];中国药物警戒;2005年02期 |
12 |
廖彩霞;叶伟红;朱虹云;;丽水市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6年02期 |
13 |
覃正碧;向继洲;于星;郭斌;夏自然;郭淑敏;李荣华;;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医药导报;2006年06期 |
14 |
柴林青;赵向东;;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年02期 |
15 |
刘绍莉;;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6期 |
16 |
刘滔滔;陈龙英;杨玉芳;唐双意;陈冰;;5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广西医学;2006年08期 |
17 |
吴宝强;;立足基层 开拓创新 逐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J];中国药物警戒;2006年05期 |
18 |
郑金红;张岩;任吉兰;;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年01期 |
19 |
周莹;;抗感冒药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0期 |
20 |
;国家药品不良监测中心关于加强抗震救灾期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通知[J];中国药物警戒;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