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

王茂泓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于脾胃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仅停留在对传统脾胃学说的应用及现代诠释上,学说上没有突破,研究上不够全面、深入、细致。尤其是脾胃气化理论,只涉及脾胃升降理论,很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本人在跟师张小萍教授临床的过程中,发现导师不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而且对许多内科杂症,处方用药都体现出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即气化,并逐渐形成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一步总结、研究并形成理论上的创新——脾胃气化学说,并将导师将这一学说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学术思想作一总结整理。 本研究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如实采集、系统整理导师的典型医案、临证经验;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用方、用药规律提出脾胃气化学说。并将脾胃气化学说与导师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系统整理导师应用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治疗肾系、肺系、脾胃、肝胆及外感等病症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及学术思想。 本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主要从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等方面来阐述传统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现代研究。是脾胃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脾胃气化的关键,不外升与降、纳与化、湿与燥、出与入四个方面。大致说来,脾胃气化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主要从“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二、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主要从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三、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从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四、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主要从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出入无序的用药法度、出入无序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 第三部分是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外感疾病及疑难、急重病症、治未病皆应重视脾胃、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返流性食道炎等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及典型医案等内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明国;卢晓敏;;降胃气法治疗脾胃病理论溯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年06期
2 权晓理;;谢君国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09期
3 徐精诚;;脾胃病的调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年05期
4 王春才;益智仁在叶案脾胃病证中的运用[J];四川中医;1993年12期
5 张元澧;;林宝成老中医脾胃病辨证论治经验简介[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9期
6 伍楚雄;;老年病从脾论治验案四则[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7 洒荣桂;脾胃病证临证体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8 郝丽莉,安治勋,赵文静;名医陆观虎治脾胃病证用药浅析[J];中医药信息;2000年05期
9 周志申;浅谈脾胃病证辨治体会[J];中医研究;2005年09期
10 黄欢;黄家诏;;《伤寒论》的脾胃证治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1 郎世平;唐犀麟;;《伤寒论》脾胃病证治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6期
12 付艾妮;全国芳;;中医升降理论及其在脾胃病证中的运用[J];河南中医;2010年02期
13 宋莹;叶进;;《临证指南医案》调治脾胃病证方药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4 唐旭东;;脾胃病辨证施治的再认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15 汪受传;;运脾蠡言[J];现代中医药;1990年05期
16 殷新猷;梁延熙;顾云英;陈友香;陆定波;;中医脾胃病证候263例临床辨证标准的调查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3年03期
17 李巧兰 ,王焕生;脾胃病证用药特点浅析[J];陕西中医;2002年07期
18 张颗颗;赵文霞;;赵文霞治疗慢性脾胃病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7年06期
19 王宗柱;侯俊明;;谈《伤寒论》对脾胃病证的论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0 姚佳音;叶进;;隋唐时期仲景方在脾胃病证中的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钦颖;;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绍能;;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黄贵华;纪云西;蒋历;韦义展;刘熙荣;;《伤寒杂病论》脾胃学思想概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王海军;李郑生;;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A];全国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1年
5 黄颖;纪云西;郑超伟;周福生;;周福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陈正;王庆其;;试论朱丹溪辨证论治之脾胃观[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莉芸;;胃痛的临床治验举隅[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庭;张继泽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经验总结[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茂泓;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吴中山;《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曾常春;化痰降浊为主治疗脾虚型脾胃病证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庄松辉;刘友章教授脾胃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聚林;冯五金教授六位一体理念治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六位一体理念治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琼;《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对隋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形成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罗汉文;脾胃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骨伤科临床方面运用价值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卢建新;高荣林调理脾胃经验总结及用治前列腺癌验证[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10 侯林毅;陈昭定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运用总结及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雁泽;《金匮要略》脾胃病证治规律探微[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柴旺里;调脾胃治疗老年病[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张伟娇;岭南医家卢朋著脾胃病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王珊;《医学心悟》脾胃病的方剂配伍特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李泽洋;谢晶日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尹倚艰;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7 尹伟;仲景“建中法”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林悦鸿;《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陈琦;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陈奕璋;闽台名医临证处方用药配伍特色研究—陈春发院长临证处方用药配伍特色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为了肝病患者的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武淑媛;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泄泻可由痰饮致[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