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哮喘缓解期病案的研究
【摘要】:[目的]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60余年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肺肾两虚,风痰伏肺”是哮喘缓解期基本病机的全新认识,应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以周老积累的数据相对完整、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哮喘缓解期病案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周老对哮喘缓解期患者的辨治规律及特色用药经验,全面总结、整理和提炼周老治疗哮喘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冀从中医临床实际出发,发挥中医整体治疗及“治未病”的临床优势,重视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方法]通过对周仲瑛教授自1986年至2007年间所积累的所有呼吸系统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62例病案共196诊次的全部哮喘缓解期临床资料利用SQL-Server2005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分析其中的核心处方及症状、病机、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
[结果]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计6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51年,平均16.2年。症状方面,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较少,主要以喷嚏、鼻痒、咳嗽、口干、胸闷为主要表现,脉象多见细滑。其中喷嚏与鼻痒、咳嗽与喷嚏、口干与鼻痒、口干与胸闷常伴随出现。病位方面,前七位分别为肺、肾、胃、肝、脾、心、胆。主要病理因素及频率依序为痰84.18%、热63.78%、虚57.14%、风54.08%、湿8.67%、瘀8.16%、饮3.57%、寒3.06%。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最高者为风痰的48.98%。以病程为分期,统计其病理因素共性前四位为痰、热、虚、风,而病理因素瘀的比重在病程超过30年后开始增加;病程31-40年,瘀频率为第五位的3.03%,41-50年为第四位的11.9%,大于50年为第三位的33.33%。使用药物中,频率大于50%的有法半夏、南沙参、炙桑白皮、北沙参、炙僵蚕、麦冬、炒黄芩、苍耳草、太子参。以病程归纳用药类型,各病程共同使用药物类别为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补阴药、补气药、利水消肿药、攻毒杀虫药。
[结论]周仲瑛教授在哮喘缓解期的用药特性可以概括为“组方用药有规可循,加减变化灵活运用”。有规可循主要是强调哮喘缓解期以风、痰、虚为主要病理因素,“肺肾两虚,风痰伏肺”为基本病机,“补益肺肾,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的完整辨治体系,很好的包括了哮喘缓解期正虚邪实的证治共性及治疗规律;但哮喘缓解期时正虚邪实交互错杂且极易转化变动的特性,因而时常变生他证,是故因应哮喘缓解j期j兼有症状或证候的药物判断及加减运用的灵活度,亦是周老在辨治哮喘缓解期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