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研究
【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总结最近二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文献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SS的中医证候、症状分布特征与用药规律;并以证候要素为切入点,探讨SS的病位、病因病机,为中医定性定量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有效且客观的参考依据。
方法:以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证候、证候要素、症状出现的频次、频率以及治疗药物名称、性味、归经、功效的频次、频率。
结果:本病主证以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阴虚血瘀证、肾阴虚证为主;兼证以燥毒证、血瘀证、热毒证和痰热证为主。
病位性证候要素以肾、肝、肺、脾为主;病因性证候要素以燥、毒为主,其次为热、湿;病机性证候要素以阴虚为主,其次为气虚和血瘀。阴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本病症状以口、咽干燥、目涩和疲劳为主;舌质以红舌和绛舌为主;舌苔以少苔和干苔为主;脉象以细脉及其相兼脉为主。
治疗本病的药物,四性方面以寒性药物为主,五味方面以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归经方面,以入肺、肝、胃、肾经为主。药物功效方面,以补阴药、清热凉血药为主。主要药物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麦门冬、生地黄、玄参、金银花、北沙参和甘草等。
结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肝、肺、脾阴虚为主,并兼以气虚;标实以燥毒、湿热、血瘀为主;本病的主症和舌、脉象皆反映了本病以虚(阴虚、气虚)为主,津亏液耗的特点;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符合中医“燥者濡之”、“热者寒之”的治则,治疗上要以此为依据,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滋阴、清热凉血等治法。
|
|
|
|
1 |
吴晓梅,黄雨梅,李甘地;干燥综合征与恶性淋巴瘤[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2 |
吴晓梅,黄雨梅,李甘地;眼干燥综合征及眼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癌组织基因扩增[J];中华眼科杂志;1999年04期 |
3 |
邱承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8期 |
4 |
张伟;中药治疗行经干燥综合征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3期 |
5 |
傅新利,张立亭,刘磊;张鸣鹤辨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与特点[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1期 |
6 |
何飞,孙明,周宏研,彭道地;干燥综合征引起肺动脉高压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1期 |
7 |
马秀云,李培梅,赵军;干燥综合征的肺部表现[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4年10期 |
8 |
王睿林;;“欲哭无泪”——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J];药物与人;2004年04期 |
9 |
穆荣,刘栩,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及POEMS综合征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10期 |
10 |
吴国隆;;易侵犯女性的疾病——干燥综合征[J];现代养生;2009年02期 |
11 |
铃木辉彦
,今井史彦
,王轶;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J];临床荟萃;1987年03期 |
12 |
骆仙芳,刘小菊;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8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08期 |
13 |
刘国正;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年04期 |
14 |
苑丽娟;三段三方治疗干燥综合征[J];辽宁中医杂志;1996年08期 |
15 |
邬继红;干燥综合征的针刺治疗效果[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年05期 |
16 |
辛文义;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病变3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7 |
任红,陈楠,陈晓农,傅秀兰,郝翠兰,江永娣,董德长;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J];上海医学;1998年05期 |
18 |
金珩,傅亮;儿童继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年01期 |
19 |
詹丽,张如敏,高鹏;以胃肠外分泌腺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老年干燥综合征3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年S2期 |
20 |
滕国樑;;恼人的干燥综合征[J];健康博览;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