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
【摘要】:依恋理论认为,亲密关系(亲子依恋和成人依恋)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比如,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个体早年的经验会逐渐内化和稳定为有关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的发展发挥持久的作用。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的影响广泛,包括人际联结、情绪调节、个性特征等多个方面。国内外有些研究发现,高品质的成人依恋对缓解抑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亦然。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比如依恋的核心假设(内部工作模型理论)缺少经验检验,研究样本较小,多变量研究较少。鉴于上述状况,本研究拟对成人依恋和抑郁的关系进行系统、大规模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五个任务:(1)考察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基本情况。(2)考察大学生抑郁的基本状况。(3)考察成人依恋同自尊、信任他人的相关性,并考察自尊、信任他人在成人依恋影响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等变量中的中介作用。(4)考察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中介机制,并构建成人依恋影响抑郁的多因素路径模型。(5)运用叙事心理疗法的观念和技术对模型中的中介因素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和有效因子进行分析。
本研究以1677名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自尊量表(SES)、人际信任量表(TS)、社会支持问卷(SSRS)、大五人格问卷(BF)分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一般情况调查表,依次测量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和维度)、外显自尊、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抑郁水平及一般人口学资料。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总体状况较好。依恋的四种类型比例依次为:安全型45.8%、冷漠型21.8%、迷恋型24.3%、混乱型8.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存在父母婚姻状况差异,稳定家庭中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高(46.5%);离异的家庭中冷漠型和迷恋型依恋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4.2%和29.0%);再婚的家庭中混乱型依恋的比例最高(25.9%)。
(2)大学生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存在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存在更高的依恋回避水平。与中高和高收入家庭学生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存在更高的依恋回避水平。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存在家庭所在地差异,与乡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存在更高的依恋焦虑水平。
(3)大学生抑郁水平总体低于其他人群,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达到重度抑郁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排查和干预。女生在消极认知层面的水平低于男生。本科四年级学生在抑郁各层面水平和抑郁总水平最高。相比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的学生更少出现睡眠和食欲问题,具有更低的活动迟滞水平。
(4)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对自尊、情绪稳定性有正向预测力,对信任他人、社会支持和宜人性具有负向预测力。依恋回避对信任他人的影响部分地以自尊为中介,依恋焦虑对自尊的影响部分地以信任他人为中介。依恋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对情绪稳定性均有直接效应,同时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对情绪稳定性有间接效应,其中自尊的中介效应更大。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对宜人性均有直接效应,同时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对宜人性有间接效应,其中信任他人的中介效应更大。
(5)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对抑郁均具有正向的预测能力,焦虑维度的预测能力略大于回避维度。自尊、情绪稳定性对抑郁有正向预测力,信任他人、社会支持、宜人性有负向预测力。成人依恋主要以自尊和信任他人为中介,并进一步通过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的中介效应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自尊和情绪稳定性是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抑郁影响的主要中介因素。
(6)针对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模型中所提出的中介因素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降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外显自尊、情绪稳定性水平,提高信任他人、社会支持、宜人性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在依恋的框架下,整合性地考察了成人依恋、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等众多抑郁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多变量关系模型。
|
|
|
|
1 |
朱敏;姚本先;;某高校430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调查[J];中国校医;2007年04期 |
2 |
郭田友;孙锦华;;医学生情绪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
3 |
丹尼斯·罗伯斯坦;体力状况、内啡肽和情绪稳定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年04期 |
4 |
肖玮,苗丹民,王京生,刘旭峰,罗正学,刘平,王耀武,董春梅,刘芳;飞行学员情绪稳定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1期 |
5 |
肖玮,苗丹民,王京生,刘旭峰,罗正学,刘平,王耀武,董春梅,刘芳;内田-克莱佩林测验在民航飞行学员情绪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6 |
刘旭峰,苗丹民,肖玮,黄伟芬,刘芳,刘平,王伟;两种情境中不同情绪稳定性个体心率变异性与心率的比较研究(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2期 |
7 |
郝玉芳,牛慧君;护理系学生情绪稳定性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8年01期 |
8 |
陆婷;;情绪稳定性与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
9 |
李育;;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J];健康生活;2009年12期 |
10 |
孙才智;杨绍清;阚鹏程;;本地与外地高校大学生情绪稳定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2期 |
11 |
孟国尧,潘淑光,于国新;独生子女个性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1995年03期 |
12 |
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2期 |
13 |
刘连龙;徐丹;何山;;情绪稳定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预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
14 |
张迎修,孙大永,马春城,郑秀华,于厚贤;中小学生个性特征调查与研究[J];中国校医;2001年03期 |
15 |
张志群;高文静;王进礼;;军校医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年07期 |
16 |
王赛男;杨爱苓;郭晓霞;赵艳霞;刘晓霞;严宁宁;;高职医护生成就目标 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2年01期 |
17 |
杨汝元,刘金同;493例少年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山东医药;2003年13期 |
18 |
钟婵娟;智能情绪稳定性测试仪的设计[J];医疗保健器具;1999年06期 |
19 |
李玲;蒋玉娜;金盛华;;汉、苗、侗族大学生的人格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39期 |
20 |
张西洲,马勇,张素萍,何富文;海拔5000m以上地区居住一年及返回平原初期健康青年的个性心特征变化[J];高原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