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素及辨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素分布,归纳总结主要证型,并讨论其病因病机、治法以及疾病与证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丰富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住院及门诊病历150例,其中腹泻型100例,便秘型50例。参考朱文峰教授提出的证候辨证素量表,运用证素辨证体系,分析临床资料,搜集证候,提取证素,建立本病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归纳总结主要证型,分析病因病机及治法,探寻疾病与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50例IBS患者中,IBS-C的病位证素共有8个,分别为大肠、脾、胃、肝、小肠、肾、肺、心;病性证素亦有8个,分别是阴虚、湿、气滞、血虚、气虚、阳虚、热、血瘀;IBS-D的病位证素有7个,依次为脾、胃、小肠、肝、大肠、肾、心;病性证素则有9个,依次是气虚、湿、阳虚、气滞、血虚、阴虚、热、血瘀、痰。结论:1.大致分为6种证型,即脾虚湿滞证、脾胃气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脾虚湿滞肠道证;2.中医病因主要与外邪、情志、饮食、禀赋、药毒、它病影响有关;3.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权,中焦气机阻滞,肠腑传导失职。病位在大肠、脾,与肝、胃、小肠、心、肾等密切相关。起病多以实邪为主,主要是湿与气滞;后期以虚为本,主要是气虚与阴虚;4.现代医学分型与传统中医证型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既有区别,也存在联系;5.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利湿、疏肝健脾、温肾健脾、滋阴润肠通便等。
|
|
|
|
1 |
王正红;葛秦术姜芍草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0年10期 |
2 |
曾文,陈关良;降激汤保留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2期 |
3 |
戈力;自拟愈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01期 |
4 |
王正红;自拟葛秦术姜芍草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J];陕西中医函授;2000年05期 |
5 |
;53例肠易激综合征住院病人临床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S1期 |
6 |
李菊莲;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7 |
周连鸿;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J];胃肠病学;2002年01期 |
8 |
叶平胜,卢立广;肠激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2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7期 |
9 |
刘谦民,齐欣,郭全平,樊蕊;肠易激综合征与性格关系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9期 |
10 |
刘谦民,齐欣,郭全平,樊蕊;肠易激综合征与性格关系的探讨[J];胃肠病学;2003年S1期 |
11 |
梁志和,徐力;50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2003年S1期 |
12 |
肖福堂,程继华,王满华,李青云;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2003年S1期 |
13 |
张若冬,王敏,魏婷婷;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J];胃肠病学;2003年S1期 |
14 |
李凤莲,曹子成,张耀生;肠宁饮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1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年06期 |
15 |
张玉斗,袁霞;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
16 |
王艳卿,李彦杰,李利安;精神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1期 |
17 |
;肠易激综合征[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04期 |
18 |
赵增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4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年06期 |
19 |
潘义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年10期 |
20 |
Handa M.,Nukina H.
,Ando K.
,Kubo C.
,陈云茹;肠易激综合征疼痛或不适的意义[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