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文,刘俊敏,刘艳霞,周健,薛健,黄益民;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59~(fyn)和SLAM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4期 |
2 |
弓娟琴;环孢素A长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1期 |
3 |
李凌云,刘鑫,张鹏,齐义鹏,程明;麻疹病毒绒猴细胞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J];科学通报;2002年16期 |
4 |
郭哲,赵玉铭,王雅坤,陈洪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朗格汉斯细胞的表面标志变化[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1期 |
5 |
戴俊;人树突状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年02期 |
6 |
王建军,杨锡强,魏钰书;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
7 |
杨庆永,王宗发,廖元兴,杨慧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6期 |
8 |
曲东明;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征基因的克隆[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年05期 |
9 |
邬秀娣,孙凌云;SLET细胞功能的改变[J];免疫学杂志;2000年01期 |
10 |
谢红付,李吉,陈翔,施为,陈明亮,杜乾君;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与ANA及dsDNA抗体水平相关性探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7期 |
11 |
杨军,李成荣;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4年08期 |
12 |
陈红清;血浆及尿液补体裂解产物作为狼疮活动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2期 |
13 |
周建耀
,刘佳
,林暖
,林金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
14 |
谢红付,张慧,陈翔,施为,陈明亮,杜乾君;SLE疾病活动性与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2期 |
15 |
孙凌云,金欧,冯学兵,陆友年,朱世钧,钱颐;两种方法检测红斑狼疮抗DNA抗体评价及意义[J];江苏医药;1999年06期 |
16 |
胡东艳,李明;滋阴清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5期 |
17 |
李永清,杨敬,魏财文;转基因小鼠在麻疹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2002年09期 |
18 |
杨岫岩,尹培达,高翔,刘亚光;系统性红斑狼疮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最佳间期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1996年04期 |
19 |
马京香,王勤友,宫奇林,裴忠亚,陈珠峰;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睾酮水平的变化[J];山东医药;2000年06期 |
20 |
尹志华;X-连锁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LP)[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