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及六味地黄丸对Th1/Th2免疫调节机制的探讨
【摘要】: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中華民族數千年前的傳統醫學到近來90年代,隨著現代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學、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學、免疫學、診斷、治療、預防、病人健康教育等方面進展很快,有關哮喘病的研究和防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身為炎黃子孫的現代醫學工作者,更有責任整合中西醫的優點,結合傳統及現代醫學理論,分析探討支氣管哮喘的病因病機。在此,我們整合氣喘申西醫學的基礎理論(第一章至第十章),並特别以六味地黃丸為例,從現代醫學的實驗方法,包括動物(小鼠)實驗與臨床治療統計分析,證實這個傳統方劑確實可調控第一及第二型輔助T細胞和其分泌的細胞素,達到治療控制支氣管哮喘的目的(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同時也証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確實比單獨西醫治療要有效。
|
|
|
|
1 |
张伟,尤胜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
2 |
曹志然;陈淑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13期 |
3 |
孙瑜嬬;胡一帆;贺新怀;席孝贤;;中药抗痤疮的免疫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
4 |
叶红;余为一;;药用真菌葡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02期 |
5 |
魏刚才;赵朴;郑玉姝;;霍乱毒素B亚单位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5期 |
6 |
朱新产,王金宝,张庭荣;CpG ODN的免疫剌激机制[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年04期 |
7 |
陈邦国;毛庆菊;孔立红;;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8 |
刘颖丽;黄敏;钟民涛;刘磊;;香菇提取物的生物作用概述[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
9 |
徐彩菊;孟佳;傅剑云;陈玉满;毛光明;陈江;;辅酶Q10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2期 |
10 |
朝凤;为什么“乐天派”往往更健康[J];中国保健营养;2001年02期 |
11 |
陈龙全,陈朝俊;复方竹节参片抗风湿作用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4期 |
12 |
谭江宁;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
13 |
施光峰,徐肇玥;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年03期 |
14 |
卓佳;疟疾红内期免疫调节机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年04期 |
15 |
王越,叶路,付正英,潘菊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4年02期 |
16 |
罗晓惠,廉维;新的输血理念[J];西南国防医药;1999年04期 |
17 |
王秋波,鲁迎年,臧云娟,张艳丽;蜂毒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年10期 |
18 |
高新平,杨廷桐,任金平,赵卫星,李汉臣,刘彩莉;黄芪增免散对围手术期食管癌间质反应与免疫调节机制探讨[J];中成药;2003年10期 |
19 |
王延军,孙斌,苏颀龄;临床免疫学实验研究的正交设计[J];中国医院统计;1999年04期 |
20 |
赵珊珊;以发热、贫血为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临床荟萃;2001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