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沈林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
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探析脾胃学说发展源流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导师刘沈林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
第一部分回顾了脾胃理论的发展源流。《内经》对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脾胃学说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制定了一系列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为脾胃学说在临床诊治运用树立了规范。李东垣创立了“脾胃论”,并撰有《脾胃论》一书,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确立了脾胃病的治疗大法及创制了一系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使脾胃学说较前有了长足发展。叶天士在脾胃论方面主张脾胃分治,临证特别重视胃阴,创立了胃阴学说,倡导甘凉濡润养胃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学说。
第二部分根据三年来跟师体会及导师的口传心授,从脾胃病的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对导师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灵魂,辨证为本,有机结合辨病,辨证注重舌诊,从阴阳、虚实、寒热、气血、湿证、脏腑兼证等多方面诊查脾胃疾病。治疗中注意兼顾脾胃,调整脾升胃降的功能,相关脏腑同调,治脾注重温补升燥,治胃注重清润通降。并对导师习用的治疗大法如健脾法、扶阳法、养阴法、辛开苦降法,进一步展开了的论述。补虚时需先健脾胃,攻伐时勿伤脾胃,久病长期服药须培补脾胃。扶阳法则从理论源革到临床用药都进行了探讨,其温扶脾阳,可起到日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养阴法注重甘凉濡润以养阴,酸甘合用以化阴。辛开苦降法则从寒热并用切病机,攻补兼施,分清主次,辨证组方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就导师对脾胃病中常见的慢性胃病、慢性泄泻、消化道肿瘤、脾胃湿热证的诊治,分别进行总结。慢性胃病以健脾为先,不可攻伐过度;对阴伤液亏者,治则酸甘凉润合用以养阴;迁延不愈见寒热错杂者,治则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久病入络成瘀者,活血化瘀是其治疗要法;结合辨病,注重综合治疗。慢性泄泻以久泄脾虚湿滞为病机关键,温扶脾阳为治疗要点,肝脾同病,则肝脾同调,扶正不忘祛湿。消化道肿瘤治疗注重病证合参,中西医结合;益气健脾不偏颇;甘凉濡润切病机;抗癌祛邪善伍用。脾胃湿热证治疗清利湿热,重在祛湿;理气化湿,气化湿亦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侍诊记录的部分医案,结合医案对健脾、扶阳、养阴、寒热并用等治疗大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析。
|
|
|
|
1 |
李郑生;郭淑云;黄清;;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
2 |
周素芳;杨硕;;吴文尧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
3 |
李振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
4 |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脾胃病学科发展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5 |
李佃贵;王彦刚;王丽;;浅谈李东垣五脏之脾胃病理论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6 |
;脾胃病学科[A];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C];2006年 |
7 |
吴兵;张声生;;李东垣治未病学术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8 |
余重九;;脾胃病临证一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9 |
李凯平;;张仲景对叶天士学术思想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
10 |
董明国;卢晓敏;;降胃气法治疗脾胃病理论溯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