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祖师麻主要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

单进军  
【摘要】: 本篇论文研究来源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酶和转运蛋白的祖师麻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208051)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祖师麻主要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CX07B_237Z)。 祖师麻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Rsche、陕甘瑞香D.tanguticaMaxim或凹叶瑞香D.retusa Hemsl的茎皮和根皮,为西部地区民间用药。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了祖师麻中总香豆素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祖师麻中祖师麻甲素的含量,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祖师麻药材中总香豆素和祖师麻甲素的含量分别为3%和0.2%左右。 采用弗式完全佐剂造成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给药,持续21天后取关节滑膜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滑膜细胞增生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能显著抑制膝关节滑液中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的过度增生,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和滑膜细胞下疏松结缔组织充血;能较显著降低血清中3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祖师麻总香豆素的作用比祖师麻甲素略强,但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确定祖师麻甲素是祖师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初步考察了祖师麻甲素的理化性质,如表观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等。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学中的第二类药物,即溶解性能较差,但渗透性能好,为祖师麻口服吸收机制及代谢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了祖师麻甲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祖师麻甲素经大鼠静脉注射(50 mg/kg)和灌胃给药(250 mg/kg)后的药-时曲线均符合单室开放模型;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3.5和17.7 min,祖师麻甲素在大鼠体内能快速分布并消除,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4.6%。祖师麻甲素灌胃给药(5、25、125mg/kg)后2小时大鼠尿液内可检测到原形药物,48小时内经尿液排泄基本完全,原形药物的累积排泄量不超过给药量的6%。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了不同剂量组、不同小肠区段(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祖师麻甲素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10μg/mL祖师麻甲素在大鼠各肠段的表观渗透系数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为1.52±0.79、1.34±1.09、1.41±0.50、0.54±0.34;20μg/mL祖师麻甲素表观渗透系数按顺序依次为1.54±0.09、1.48±0.11、1.44±0.36、0.72±0.09;40μg/mL祖师麻甲素表观渗透系数按顺序依次为2.12±0.81、1.99±0.23、1.59±0.90、1.12±1.05。祖师麻甲素在大鼠肠段不同部位不存在吸收差异,其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了祖师麻甲素的摄取和跨膜转运,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摄取与时间、温度呈正相关,不受媒介pH值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祖师麻甲素P_(BA)/P_(AB)的比值呈降低趋势。在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祖师麻甲素P_(BA)/P_(AB)未发生明显变化;加入MRP2抑制剂环孢素后,P_(BA)/P_(AB)降低了10%;加入BCRP抑制剂潘生丁后,P_(BA)/P_(AB)降低了29%。祖师麻甲素跨膜转运的方式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吸收不受P-gp的影响,但可能存在肠道转运蛋白MRP2、BCRP的外排。 祖师麻甲素在大鼠肠道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均发生了Ⅱ相代谢反应。在大鼠肠道灌流液中共检测到4个代谢产物,经色谱及质谱信息分析,推测这些代谢产物为祖师麻甲素-7-硫酸酯、祖师麻甲素-8-硫酸酯、祖师麻甲素-7-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祖师麻甲素-8-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在大鼠肠道的代谢途径主要是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的结合反应;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接受液中共检测到2个代谢产物,经色谱及质谱信息分析,推测这2个代谢产物为祖师麻甲素-7-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祖师麻甲素-8-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主要是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 研究了祖师麻甲素大鼠尿液、胆汁、血浆中的代谢情况。在大鼠尿液中发现祖师麻甲素的7个代谢产物,经色谱及质谱信息分析,推测这些代谢产物为祖师麻甲素-7-硫酸酯、祖师麻甲素-8-硫酸酯、祖师麻甲素-7-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8-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7-甲氧基-8-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8-甲氧基-7-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甲基化产物、祖师麻甲素羟基化产物。在大鼠胆汁中发现2个代谢产物,经分析分别为祖师麻甲素-7-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祖师麻甲素-8-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大鼠血浆中发现祖师麻甲素的1个代谢产物,经分析为祖师麻甲素甲基化产物。上述代谢产物均为首次发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俊秀,刘淑贤;复发4次变应性亚败血症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5年03期
2 黄允祥;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0例[J];陕西中医;1985年09期
3 严云屏;劳乙年;唐嫣;施守义;冯树芳;徐季庼;;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和免疫学区别[J];现代免疫学;1985年06期
4 童三元;黄汉明;余协炎;刘昌纳;杨绍云;喻金枝;;药棒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临床对比观察[J];中医杂志;1985年04期
5 缪宝迎;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J];四川中医;1986年02期
6 张同贵;;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肾炎血尿[J];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03期
7 罗铁阳;魏云海;葛书翰;;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9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01期
8 王璋瑜;;Xoma公司将其免疫毒素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03期
9 于爱华;杨承汉;李蕴冬;;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一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10 ;医药信息[J];中医药研究;1990年01期
11 郭文正;威胁人类健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健康月刊;1991年01期
12 刘文钦,王明明;有关疾病的关节炎表现[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91年05期
13 冈崎健;张福金;;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1年01期
14 刘玉华,赵毅;类风湿性关节炎治则刍议[J];内蒙古中医药;1994年S1期
15 王阳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信息;1994年03期
16 高家骏;;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罪魁祸首[J];科技潮;1996年08期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8期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11期
19 郑希林,徐建农;类风湿性关节炎又遇克星[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1年11期
20 赖宏忠;林凌峰;;针灸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慧琦;耿红莲;温海燕;何铭珺;赵文静;;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沈土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3 王艳;刘雪梅;孙祥云;;类风湿性关节炎整体护理[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4 林星;林孝诚;郑明英;陈武;董晓枫;陈键;;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12例分析[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周颖芳;李万瑶;;蜂针对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针灸临床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姚文敏;陈兴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金平;吴巍;李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制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分析[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潘晓夫;邹远高;唐江涛;陈捷;冯伟华;蔡蓓;白杨娟;应斌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10和IL-18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程度的关系研究[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新婷;陆莉莉;高文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体会[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雷鹏;吉海旺;衣蕾;;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6例[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进军;祖师麻主要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衣蕾;吉海旺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3 艾瑞可;艾灸加药物方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姜旭淦;鸡CⅡ的分离提取、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口服耐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干预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周洁;DDR2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吴素玲;痹痛灵颗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保护机理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史曼;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吴骅;FCRL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研究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陈金宜;类风湿性关节炎病证规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意;氨甲喋呤(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刘宇;阳和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齐保健;以MTX为对照的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李乔南;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何冠蘅;电磁疗法配合电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爱民;自拟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机理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黎建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隋丰;中医辨证论治合用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刘莹;Tim-3在巨噬细胞活化诱导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戴松铭;麻黄汤辨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颖;挑战类风湿性关节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2 时仲省;何进喜;郑大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有新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何德功;日本科学家发现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酶[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毛郢孜矿医院 吴继良 吴云;复方风湿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报告[N];健康报;2009年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常怡勇;合理用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7 杨振明;加减木防己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张文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9 郑晓春;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再是顽症[N];科技日报;2004年
10 付德明;黄芪总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